联合早报

杨建业:政治干扰中美应对气候变化合作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4-05-22 07:45
杨建业:政治干扰中美应对气候变化合作

中美气候会谈有了新消息,据说已取得某些新进展。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此次会谈与其说可能产生什么具体成果,不如说是要兑现中美元首去年11月会晤时,所达成的重建定期高层接触的承诺。也就是说,双方都在惺惺作态。美国智库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中国环境论坛主任珍妮弗·特纳说,潜在的结果可能集中在“没有地缘战略冲突”的领域,比如甲烷减排方面的合作、碳捕获技术的进步等等。

但什么是没有地缘战略冲突的领域?这该由谁来定义?新能源汽车与地缘战略冲突有关系吗?中国的大蒜与地缘战略冲突有关系吗?在美国说“有”之前,谁都没有料到这竟然也会成为不是问题的问题。倘若中国以后在甲烷减排和碳捕获技术又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美国以及西方世界会不会又以“产能过剩”等其他意想不到的借口为由,再次针对中国呢?这真的不好说。

笔者之前就曾经指出,在目前中美高度对立的氛围下,中美之间、东西方之间很难合作。原因就在于,美国用冷战的思维和眼光看待中国的一切,而且把与中国相关的一切都地缘政治化了,这对全球扭转气候变暖的努力伤害更大。这种“附带伤害”带来的恶果,对人类赖以生息的地球几乎是不可逆的。

中美之间的气候会谈,可谈的内容已经很少,但双方仍然坚持接触、寻求合作。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明江对此的研判是,今年如果特朗普赢得选举,中美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将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中美抢在前面,先把这种合作从形式上确定下来。但在笔者看来,这意义真的不大。巴黎气候协定是奥巴马时期签订的,特朗普一上台不照样废除吗?何况,拜登时期的美国,如果和中国缺乏实质性的合作,这种会谈又有多大的成效?只能是时间和精力的空耗而已,对推动全球气候问题的解决丝毫无补。

当前的拜登政府,无论在加沙问题还是在气候问题上,均向外界发出极为矛盾的信号。诚如中国外长王毅所言,汽车到了路口,你是亮红灯、绿灯,还是黄灯?如果你红黄绿灯同时亮起,汽车怎么知道该朝哪个方向行驶?话说得还比较婉转,更有论者干脆毫不客气地直言:美国的很多做法像个“精神分裂者”。如今拜登政府一边做出和中国就气候问题积极谈判的姿态,一边又即将宣布对包括太阳能板、电动汽车在内的中国出口“新三样”产品加征关税。这种“既要……又要……”的自相矛盾,不断周而复始地出现,对中美在气候以及其他问题的合作前景之伤害不言而喻。

和中国气候特使刘振民会谈的美国气候特使波德斯塔,也兼任白宫清洁能源创新和实施高级顾问。他虽是清洁能源方面的专家,却未必能对中国在气候方面的努力,做出客观而专业的判断。耶伦不也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可她照样罔顾经济学常识,指责中国的“新三样”是什么产能过剩,在全球市场泛滥,对该行业供应链和中国以外的企业构成威胁云云。

假如波德斯塔也像他的同行那样,缺乏专业精神,把气候问题同经贸问题甚至政治问题混为一谈,那将是美国的悲哀,也是全世界的悲哀;这恰恰又是很可能要发生的事情。实际上中美之间最大的困难也正在于此。美国看待中国,始终做不到“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如此一来不仅中美任何合作的空间只会愈来愈小,还严重拖累全球气候问题解决方案的实施。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中美之间不全面脱钩也得全面脱钩。两个大国之间,一旦在任何领域里再没有交集,沟通困难,又是极其危险的。

换一个思路看,倘若一方执意要将“凯撒的也要归于上帝”,只要逻辑上不犯错误,倒也未尝不可,那就不妨讨论一下气候方案的落实,如何才能避免地缘政治的干扰;至少不要回避此类问题的存在,才有意义。

譬如本次会谈据说涉及减少森林砍伐的话题,但俄乌战争爆发后,相关国家为了减少欧洲对俄罗斯能源的联系,炸毁了北溪二号输气管道,造成欧洲能源紧张,结果迫使部分欧洲国家又重新砍伐森林,以解决燃料不足之需,这种做法对气候方案的落实好吗?

再如,在美国和西方的针对下,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增长已经放缓,这样做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减排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虽然气候会议不能决定或影响地缘政治的格局,但双方至少可将讨论所达成的共识反映给各自的政府,供他们决策时参考,同时对外公布,以引起媒体的关注。

作者作者是西安科技大学教授

浏览热度: °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4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