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中欧利益难割舍 欧美讲钱伤感情
来源:明报
明报社评
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上周访京,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约3小时,是继德国总理朔尔茨之后,近一个月访华的第二位欧洲领袖,也是疫情爆发3年来中国与欧盟领袖首度面对面会晤。会晤中双方确认了进一步接触沟通的意愿,对一度冰封的中欧关系释放出稳定回暖的信号。同时,法国总统马克龙官式访美,在与美国总统拜登大谈传统友谊的同时,亦表达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强烈不满。种种迹象显示,在中国疫后重新开放、中美关系出现缓和、欧洲能源危机加剧等背景下,中国与欧盟关系有望重启,而欧美关系面临现实利益的挑战,跨大西洋伙伴之间正出现裂痕。
继德国总理朔尔茨上月初率先访华后,习近平在印尼峇厘岛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期间,分别与马克龙、意大利总理梅洛尼、荷兰首相吕特、西班牙首相桑切斯等欧洲国家领导人单独会晤。身为“欧盟总统”的米歇尔访华后,预料马克龙、梅洛尼等人都将陆续访华。在对华关系方面,欧洲逐渐显现出战略自主的苗头。
对华政策战略自主
言词激烈行动温和
虽然刚刚结束的美欧例行中国议题高级别对话,继续在台海、人权等议题上老调重弹地谴责中国,马克龙和拜登亦重申,双方会在应对中国的挑战方面协调立场。但正如欧盟外交与安全高级代表博雷利上月所言,欧美在中国问题上的立场,不会总是相同。在美国宣布对华实施芯片技术封锁后,在光刻机生产巨头ASML所属的荷兰,官员就表示,在对华出售芯片设备问题上,将捍卫本国的经济利益;德国经济部近日表示,无意仿效美国全面禁止华为等中国电信设备商产品;米歇尔本人上月初在为上海进博会预录的致辞中,还声称欧盟要避免对中国形成过度依赖,被大会取消播出。
对政客要听其言观其行,但事实胜于雄辩,中国是欧盟最大贸易伙伴,欧盟则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额去年首次突破8000亿美元,按年增长27.5%。今年前10个月,中欧贸易额达到7114亿美元,按年增长6.3%。今年首8个月,欧盟对华直接投资(FDI)按年更飚升123.7%。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形容,中欧已经形成强大的“经济共生关系”,意即大到不能倒。
今年以来,随着俄乌战争引发的能源危机,以及美国联储局加息的外溢效应,欧洲的民生和经济也陷入困境,欧元区19个成员国中有11个通胀率达两位数,波罗的海3国通胀率均超20%。连核电大国法国都预告,今冬可能出现电力不足,1月有可能全国各地轮流停电……
与此同时,欧盟对华贸易逆差每年高达约2300亿美元,而朔尔茨访华期间,空中客车获得的140架客机合约,价值估计为170亿美元。由此可见,欧盟一方面或者希望摆脱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另一方面又难抵对华扩大出口的诱惑。更不用说欧洲企业对获利丰厚的中国市场恋恋不舍,以致米歇尔重提要推进《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的进程。
欧盟与美国的关系,同样是理念与利益的纠缠。马克龙是拜登入主白宫后,首名国事访问的外国元首,虽然他整个行程都大晒法美传统友谊,两人就俄乌战争议题亦缩小了差异,拜登首度表示不排除与普京会谈,马克龙则强调不会逼乌克兰妥协。但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的话题,却如影随形伴随马克龙此行,挥之不去。
IRA主要内容是投资4300亿美元应对通胀,补贴支持环保产业及美国本土企业,令欧洲的竞争者成为最大受害者。德法两国指该法违反了世贸(WTO)规则,声言将强硬回应。马克龙在美国直指该法是以邻为壑,“可能解决了你们的问题,但我们的问题增加了”。拜登会谈中允诺,法案细节可作调整,以回应欧盟关切,但之后白宫发言人又否认,称无计划推动国会修改法案。可见在真金白银面前,亲兄弟亦无情面。
美国讲金不讲心并非首次,去年9月,美英秘密与澳洲签约,撬走了法国向澳洲出售潜艇的巨额生意;俄乌战争爆发后,美国一方面怂恿欧洲停用俄国石油天然气,一方面向欧洲卖高价液化天然气(LNG)。马克龙就曾讽刺,这种行为“可不是友谊的真正意义”。
美国讲金以邻为壑
中美缓和中欧解冻
欧美政策深度捆绑,归根究柢,还是因双方在意识形态政治理念的高度一致。惟有情不能饮水饱,遇到利益扞格,感情难免受伤。不过,若将中欧回暖归因于美欧嫌隙,恐怕过度解读。
严格来讲,这一轮中欧关系的回暖,只能称之为“解冻”,即使米歇尔个人真有意愿,CAI在短期内若想败部复活,估计都不容易。吊诡的是,中欧关系的解冻,除了欧盟战略自主意识的回归,还要归功于中美关系的缓和。欧洲多数国家不希望在中美之间被迫选边站,但若华府底线施压,这些国家仍会忌惮归边。而所谓“经济共生关系”亦非一成不变,近年美欧贸易额亦迅猛增长,对华脱钩似无还有。所以,对中欧关系的回暖,难以过分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