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陆曦:台湾九合一大选 预示政治结构改变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12-03 07:55

陆曦

台湾九合一大选结束,各县市选举结果均无意外。民进党退守浊水溪以南,国民党则如预期般拿到绝大部分席位。若非强说有意外,也就是民进党在桃园和新竹的溃败,但“一尸两命”的结果,早在夏天林智坚论文抄袭案发时就已经确定了。

虽说波澜不惊,但本次地方选举也确实有几个非常值得评述的要点。

第一,“抗中保台”正在成为台湾社会的共识,非绿阵营的胜利是共识逐步达成的表现,而非对这一共识的挑战。无论是蒋万安在台北市长候选人辩论会上坚定表达的“捍卫中华民国”,还是侯友宜在胜选后一反往常地对台湾政体性质表态,都说明非绿阵营的新生力量,已经意识到抢夺“抗中保台”这一神主牌的重要性。这种转变将会导致未来的总统大选中,民进党难以继续独美,指责非绿政党“投共卖台”所获得的收益,将不似以往。

尽管各党派在台湾政体性质的观点上加速趋于一致,但争论并不会就此停止。分歧的焦点将会从“口头保台”转移到“实质保台”。在策略上,各党都不会排斥销售“芒果干”(亡国感),但会互相竞争谁的政策更能付诸实践、更加实用主义。从最近的一系列变化看,台湾向着“以色列化”发展,正在成为最大的现实。政党未来可以操作的空间将会集中于:迈向“以色列化”的过程中,要如何与大陆保持交流才能控制风险、才能为台湾争取一个相对和平的过渡期,以达到最终的战略平衡。在这件事上,民进党显然不占优势,但大陆也无法期待国民党或民众党会在实用主义之外走得太远。

第二,绿营的年轻选票正在流失,结构性改变正在萌芽。年中的“林智坚事件”后,民进党在蔡英文的带领下,全党违背常识、罔顾事实、肆意挑战学术伦理等一系列的表演,彻底将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人推向对立面。后续陈时中虽尝试挽救年轻选票,但竞选团队选人不善,甚至制造出话题事件,一度让他沦为笑柄。本次大选极低的投票率表明,原本积极支持民进党的年轻人变得消极、不愿投票。在重镇台南,民进党仅仅险胜;而在其他地方,那些投靠了民进党的小党也因为连带效应,在议员选举中一蹶不振。

此次民进党在年轻人中支持度的下滑,并不能简单地视作竞选策略的失败,而须要检视这是否预示着结构性改变的开端。这一疑问源自以下几点。

首先,从林秉枢事件到本次大选,绿营大量使用网络侧翼带来的负面效应曝露殆尽;部分网络团队甚至试图主导重要地区的选战策略,引起党内强烈反弹。这些都可能促使民进党在未来重新思考侧翼的使用方式,完全依赖网络去操控年轻人的策略,在未来的边际效益会递减。

其次,民众党充分展现了它在30岁到40岁选民中的强劲实力。高虹安和黄珊珊表现稳健,柯文哲八年执政定下的风格,在北台湾受到承认,并有望在蒋万安时代得以延续。作为国民党的互补品、民进党的替代品,民众党将持续分化绿营的年轻世代,并有望形成长久的影响。

最后,此次地方选举,民进党未能推出任何年轻一代的政治明星。以野百合学运为代表的一批政治干将,绝大部分将步入60岁;50岁的蔡适应和郑运鹏此次输得毫无脾气;而在40岁左右的世代中,民进党更是一片空白,完全无法与蒋万安和高虹安竞美。缺乏时代的政治明星,将持续削弱民进党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因此,民进党的大麻烦可能才刚刚开始,若是继续执着于党内老人间的卡位,强化派系矛盾,未来或许会堕入国民党的失败旧路。

第三,国民党地方实力依旧强劲,客观上要求它加速本土化改革。侯友宜和卢秀燕大胜、林姿妙无视贪污丑闻依旧当选、云林南投花莲等地毫无悬念,桃园的轻松胜选也有赖地方派系的整合。在台湾社会对两岸关系定位日渐趋同的背景下,国民党中央向地方势力分享更多权力,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但地方派系若想要形成党内的主导力,仅仅依靠现有的老一辈台面人物还不够。他们必须培养更多像江启臣、谢国梁这样个人素质优秀、同时具有雄厚地方根基和全球化视野的新鲜血液,才能完成派系领导层的换代和接班。要做到这一点,推动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无疑是最为快捷有效的途径。

与美国相比,新加坡有自己的独特优势。较少的语言障碍、亲切的文化环境、频繁的国际交流和优秀的学术氛围,都有助于台湾的本土政治人物迅速成长。

总结,此次九合一大选虽然表面平静,但日后审视,我们或许会发现它正悄悄推开台湾政局变化的重重大门。未来不可知,但我们总可以寄予希望。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助理教授

从最近一系列变化看,台湾向着“以色列化”发展,正在成为最大的现实。政党未来可以操作的空间将会集中于:迈向“以色列化”的过程中,要如何达到最终的战略平衡。在这件事上,民进党显然不占优势,但大陆也无法期待国民党或民众党会在实用主义之外走得太远。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