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张锐:德国经济“去工业化”之危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4-10-14 09:10
张锐:德国经济“去工业化”之危

继今年5月一口气关闭路德维希港的11家工厂后,德国最大化工公司巴斯夫又在8月关闭了当地两家生产企业,且还要在明年停止三家工厂的全部生产线。无独有偶,德国最大汽车制造商大众汽车集团近日宣布,考虑关闭两家德国本土工厂,开创了大众集团自创立以来,首次关闭本土工厂的历史记录。

关闭本土工厂或生产线的同时,德国企业也迈开投资与经营重心外迁的步伐。早在两年前,巴斯夫便公开宣布不会继续在德国投资,随后便迅疾开启生产基地外迁的举动,包括一项规模达260亿欧元的投资有超过43%落于美国市场,牵手中国化学工程公司在广东湛江投资100亿欧元共建巴斯夫全球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等。

巴斯夫的振臂一呼很快引来同行纷纷追随,德国化工大佬相继作出减少、推迟或完全停止在本土投资的决定。拜耳公司和赢创集团分别以在美国波士顿和宾州创建技术创新中心的行动,给予真实回应。除化工行业外,汉莎航空、西门子等也做出在美国俄州扩产增资的安排;大众集团、宝马公司在美国增设新工厂的计划,也在紧锣密鼓推行中,德国四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也全部宣布将投资重心转移到海外。

几组权威数据可以更全面展示德国企业减少国内投资与加大海外投资的基本面貌。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对旗下零部件供应和车辆改装企业投资意向的最新调查显示,只有1%的企业表明会继续在德国投资。德国工商大会的抽样调查报告也显示,国内17%的汽车企业计划把部分生产迁至国外,另有超过四分之一正考虑将部分生产转移到国外。

对于投资与生产“去德国化”的行为,巴斯夫董事会主席薄睦乐直言不讳地指出,因为在德国看不到能赚钱的地方。数据显示,继去年同比下降了21%,今年上半年巴斯夫全球销售额再度减少9.7%,同时利润萎缩12.8%。当然,出现销售与利润折损并不只有巴斯夫一家,今年上半年德国化工业销售额下降1%,全年降幅将达到3%,目前有40%的公司利润大幅下降,15%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跨国公司当然不能将业绩或利润的下滑风险全部归于本土,但作为重心仍在母国的巴斯夫,乃至整个德国化工企业而言,从本国市场身上寻找令自己生存不易的因由,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而且陷入经营困境的也远非只有德国化工企业。德国普华永道发布的调查报告指出,与去年相比,今年德国企业销售收入将平均下降5.1%,为近三年来最低。

俄乌战争之后,特别倚靠进口能源的德国企业所感受到的能源价格飙升之痛尤为剧烈,虽然德国政府也在加速化石能源出清,同时加快清洁能源使用的转型步伐,但即便是今年新能源发电比率有望升至65%,但成本依然高出俄乌战争前40%之多。德国联邦统计局数字显示,将近一半(47%)的被调查企业认为,生产成本在今年会进一步提高,上游能源成本上升是德国企业“用脚投票”的主要原因。

全面审视,能让企业死心塌地留在德国的理由也的确不充分。德国综合税负目前近30%,在发达国家中仅次于日本;在经合组织国家,获得一份营业执照只需两个月不到的时间,而德国须要费时四个月。除官僚主义外,德国劳动力市场环境更让企业难以承重。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为23%,生育率仅有1.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0.04%,劳动力持续供给不足,企业被推到成本只增不减的风险隧道。更要命的是,尽管目前德国年均工作时间只有1343个小时,为经合组织国家最短,但以卖方为主的劳动力市场却驱动德企员工还在进一步提出缩短工时诉求,且为此罢工不断,企业无奈之下只能通过加薪缓冲矛盾,也由此感到始终在煎熬之中。

日益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环境,也是加剧德企外迁的重要因素。美国的《降低通货膨胀法》对非美企业的投资提供巨额补贴和税收抵免,引致德国化工与汽车企业纷至沓来。让德国机械企业没有想到的是,曾经作为自己最好客户的美国公司如今成了自己最强的竞争对手,不仅低端产品在美国市场全线折戟,高端产品也无人问津,德国工业机械和设备在美所占份额,降至30年来的最低值。另一方面,在与中国和美国电动汽车企业的博弈过程中,德国企业由于技术储备不足以及转型节奏滞后,而被甩出几条大街。在全球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加速回潮的背景下,德国政府还亮明所谓“去风险”与“降依赖”的倾向性姿态,未来信心遭到动摇的同时,德企的投资重心也发生目标性偏转。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德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已连续27个月位于50点的荣枯线下。当然,仅凭较为模糊的宏观镜像并不能十分清晰看出德国“去工业化”所造成的后果,对于分项指标的分析,可以让目标问题展示得更为详尽而真实。

产出方面,德国制造业产出指数至今已下降六年多,其中2023年同比降幅达到2.0%,且继今年上半年继续下滑后,最新7月的工业产出环比负增长2.4%,同比大幅缩减5%。慕尼黑经济研究所预计,今年德国工业产出将下降2%。产出萎缩的背后是制造业产能的闲置,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存在产能不足问题,同时产量未达到产能的企业有一半之多。

订单方面,2023年德国工厂订单下降5.9%,数量规模降至冠病疫情后的最低水平。进入今年,首月订单规模更是环比狂降11.3%,且随后出现连续四个月的环比下降,虽然在6月与7月份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回升,但前七月的新订单规模依然出现了10.7%的环比降幅,而且部分回升月份还主要由国外订单增加所贡献,德国国内订单的下降幅度远远超出总体订单规模的降幅。

就业方面,目前除化工、机械、汽车三大主干行业集体裁员外,包括电子电器、钢铁生产等许多加工制造企业均推出不同规模的裁员计划,失业率也升至6%。虽然劳动力市场供给短缺会带动失业率很快降至5%的常态,但工业在就业中的占比高达16%,产业内失业人数太多以及工作不稳定,也必然给家庭收入增添更多变数,进而损害与抑制消费。数据显示,去年德国私人消费下降0.8%,今年以来继续缩量,最新10月的德国消费者信心先行指数仍是负值,民众消费预期依旧非常脆弱。

工业是德国经济关键支柱,虽然近些年增长势头不断放缓,但目前德国工业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依然达到22%,德国还是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出口导向型国家。受到“去工业化”影响,去年德国出口同比下降1.4%;与此同时,去年德国经济负增长0.3%,今年前三个季度持续萎缩,且在技术性衰退的碾压之下,德国去年沦为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垫底者,今年将再度成为主要经济体中表现最差的国家。

(作者是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

浏览热度: °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4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