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之白:中国足球是国运平衡器?
最近,互联网上关于中国足球的讨论又有新热点。
中国男足今年9月5日开启2026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18强赛征程,首仗客场挑战日本,结果0比7惨败。
此后,中国队又在主场多一人、领先一球的优势下,被沙特阿拉伯队逆转;前几天又客场败给澳大利亚队,三战全负,积分垫底。
网民的指责声铺天盖地,不过也涌现声量颇大的一个新观点,即称中国足球是中国的“国运平衡器”。
这种说法几年前就出现在球迷圈,最初带调侃性质,但后来似乎越来越多人真的相信了。在球迷圈甚至政论圈里,此论时常可见。
该观点认为,中国足球江河日下,中国国力却蒸蒸日上,足球成绩差不仅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反而“平衡了国运”,因此足球输了更好,输得越多,国家越强。有人还拿阿根廷当作反例,称阿根廷世界杯夺冠,但经济一团糟,就是足球用光了国运。
这种观点受到其他球迷的批评:“输了就好好总结,找这种借口不怕丢人吗?”“鲁迅都去世那么多年了,阿Q怎么还在呢?”“足球是国运平衡器,乒乓球又是啥?”
一国足球水平由什么决定,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论面积大小,中国、印度水平很差,荷兰、克罗地亚却是强队;论富裕程度,美国足球水平一般,非洲一些穷国却踢得不错;论人种,同为东亚人的日本、韩国,足球成绩远胜中国。
在笔者看来,最重要的是两点:民众的广泛参与、按照规则和规律办事。中国的足球环境恰恰都不具备。
民众参与方面,在德国、英格兰等足球强国,连社区都有自己的球队和联赛,而中国虽号称有几亿球迷,注册足球人口却少得可怜。所谓的球迷,很多也是大赛凑热闹或者球星粉丝类型,并不真懂足球。举个例子,能把“越位”规则下的各种情形都搞明白的人,1%都不一定有。
按照规则和规律办事就更不用说,假球、赌球、黑哨、联赛奇葩规则、选教练和归化球员急功近利……种种乱象一言难尽。足球是职业化程度要求最高、参与最广泛的运动,不按规律办事、不与世界接轨,绝无可能出成绩。就像媒体人张丰指出的,足球是一种“世界语言”,中国足球经常让人难堪,不过是因为在“世界”中,它呈现出真实的面貌罢了。
可以说,足球和国力之间,既不是完全正相关,也绝非一些中国网民所说的“互相平衡”。如果说足球水平能反映什么,大概是一个社会对常识的尊重、对规则的敬畏,以及对外开放的程度。这些不是靠掀起一场反腐风暴所能扭转,也不能靠下行政命令和喊政治口号去改变。
除了足球本身外,更应该警惕的是“国运平衡器”这种荒谬逻辑。在中国互联网上,股市、经济增长甚至社会治安出了问题,都有人以“平衡国运”来解释。如果这些领域都能作为“平衡”的牺牲品,那“国运”又是什么?这样的“国运”又能有多长久呢?
(作者是《联合早报》高级数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