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松清:“北漂”,该不该?
究竟该不该北漂?这不仅是一个投资问题,更是信心的考验。马国过去的许多大型发展计划最终未能落地,令人对政府承诺的未来发展持怀疑态度。
前些日子,一位前辈参与了《联合早报》配合新柔长堤100周年的活动,到新山一游。短短一日的逗留,让他对这座边城有了另一层认识,尤其对新柔地铁通车后可能带动的发展前景,抱着极为乐观的态度。
他分析道,新柔地铁将极大地改变两地的商贸与生活样态。地铁一旦通车,北部地区——尤其是我所在的兀兰——必定首当其冲,租客大举回涌到新山,本地的租赁市场需求减少,房价势必跟着回落;另一方面,新山的房价和租金将水涨船高。
这位前辈深怕我错失良机,建议我尽早“入场”,赶紧在新山入手一套公寓,他日好当包租公;同时,也应趁目前房价仍较高时脱手,把目光转向更靠近市区的地点。更为极端的做法,则是出租新加坡的组屋,举家“北漂”到新山,“到时的新山将成为深圳,每天乘搭地铁往返两地仅需五分钟车程”,赚着三倍大的新元在新山生活,享尽两地的一切便利,简直就忠实地实现了许多新山房地产商所描绘的梦幻图景。
突然冒出“北漂”这个选项,有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强势的新元;而这确实已开始改变部分国人的消费习惯。数日前,贸工部发布的第二季经济调查就指出,新元走强带动更多国人出国旅游,导致本地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双双陷入萎缩。贸工部首席经济师杨乙玮指出,这一趋势在今年下半年仍将持续:“换句话说,许多本地人仍将出国旅游,继续拖累面向消费者的行业。”也有经济师附和,在新元走强的背景下,本地家庭对于消费仍谨慎,更倾向到海外消费。
这个“海外”显然包括新山,毕竟那是近在咫尺、一堤之隔的邻国。徘徊在“3.45”左右的兑换率,更让对岸成了不少国人贯彻谨慎消费的首选之地。
然而,这一波出国消费的势头刮得再猛,是不是应该扩展到置产,甚至是北漂的地步,则有待商榷。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的前“马劳”而言,内心始终对马国政府为未来发展所画的大饼,抱持着保留的态度。
早在2007年,时任马国首相的阿都拉一口气推出数个“区域经济走廊特区”——包括北马经济走廊(NCER)、东海岸经济走廊(ECER)、柔南的依斯干达经济特区(Iskandar)、沙巴发展经济走廊特区(SDC)和砂拉越州再生能源走廊特区(SCORE)。彼时,马来西亚独立已半个世纪,然而国家的发展资源却仍过度集中于巴生谷一带,分散发展力度至全国各地,尤其是长期被忽略的东马,此一思路很合理,也很合时宜。
无奈这位首相纵有高民意,但魄力不足,几项宏大蓝图公布于世后,却只闻楼梯响,最终甚至沦为选举时的笑柄——“首相这么喜欢走廊,我们当选后,就在他家门外建几条给他。”
马国政坛的“走廊”情意结,或许源自于马哈迪。他在1990年代推出的“多媒体超级走廊”,涵盖了新政治中心布城和智慧型城市赛城,加上位处其南北两端的双峰塔和国际机场等大型建设,表面上彰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姑且不论这些超大型建设,究竟为国民经济带来多少实质性效益,但当时确实让举国上下沉醉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错觉中。如此珠玉在前,以致后继者都纷纷热衷于打造自己的“走廊”,仿佛这才是万试万灵的发展方程式。
各种“走廊”立意虽好,但执政者对于国土规划一向是短视近利。说穿了,跑马灯似的执政党,也只不过就是拿着当年马哈迪曾用过的一套模式,缝缝补补至今。加上近年来国事蜩螗、党派倾轧不断,导致不少发展项目若非虎头蛇尾,就是干脆胎死腹中,种种前例让人看到更多面子工程之外的匮乏感。上个月,马六甲首席部长就表示,希望能和森美兰和柔佛联手打造“南部经济走廊”。然而,依斯干达经济特区推出已十几年,发展项目仍然步履蹒跚,如今甚至寄望着能靠新马地铁来打通这个经济特区的“任督二脉”,它究竟能与森甲两州起到何种互补作用,令人怀疑。
“北漂”看似缓解岛国生活压力的一个选项,但实际操作中充满不确定性与风险。究竟该不该北漂?这不仅是一个投资问题,更是信心的考验。马国过去的许多大型发展计划最终未能落地,令人对政府承诺的未来发展持怀疑态度。毕竟,跨境置产乃至北漂,对平头百姓而言动辄牵扯二三十年的人生与财务规划。与其盲目跟随趋势,不如先观察地铁通车后的实际影响再做决定。于是,我忍不住对着眼前的前辈说:还是先观察,再说吧!
(作者是《联合早报》高级多媒体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