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曼:迁都建城的因与果
在以治理气候危机之名去打造宏观的建城大计划前,我们不妨想想,如何让这些城市治理者有更多的资源,去做得更多,解决眼前最迫切的问题。
印度尼西亚选择在雨林中开辟新首都,在距离雅加达1000公里以外的婆罗洲大兴土木。这消息自宣布以来备受关注,引来不少批评。过去一两年,印尼为建新都进行筹备工作,积极招商引资,远至中东地区谈合作,但过程却并不顺遂,举步维艰。
今天是印尼独立日,也是国家政权交接的节点。总统佐科原计划在这天颁布政令,正式将新的“努山达拉”城设为新首都,却因新城工程滞后,外资观望,迁都日期料延后。佐科自己也提出,不排除将迁都日期推迟,会否今年完成迁都也仍是未知数。
规划中的努山达拉是佐科任内的重点工程。目前,首都雅加达不仅空气污染严重、饱受洪水侵袭,还由于长期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层下陷。建造新的政府行政中心,其中一个目的是彻底摆脱这些治理困扰,也为气候变迁加剧、海平面上升做准备。
此外,印尼的政治领导人还期望将新首都打造成永续森林城市,标榜保留75%的绿色空间,让所有机构和商业建筑都采用环保建材与方式建造等。
然而,尽管新首都主打环保永续,开发这座所谓的绿色城市,却要砍伐原有的树林,再重新种植人造林,许多环保人士都不认同这种做法。尤其努山达拉工程所在地也是红毛猩猩、长鼻猴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大规模的开发和未来居民迁入将带来的干扰,让人们担心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危及生态,代价太大。
如今,除了印尼之外,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因为发展步伐太快,且治理与规划能力不足等问题,出现城市资源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严重制约竞争力的提升。首都面对的困扰也往往最大,令政府最头疼。
印尼在迁都规划、招资与具体计划落实上所面对的重重困难,不禁让人思考,除了这种“打掉重建”的方法外,救助城市衰败与延长城市寿命,是否还有其他的可行方法?从国际经验来看,解决大城市病如今基本上都用“跳出去建新城”的做法,但这其中涉及的各种问题,如怎么保留城市文化、历史意义、集体记忆以及照顾居民利益等,都未必会因迁都建城而得到化解。
规划者也必须更有智慧,在衡量经济与政治利弊之外,考虑其他元素,如维持健康的自然环境、延续与保护宝贵且难以取代的文化遗产等。
这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在进行城市布局与规划之前须考虑的。今年5月,泰国政府期盼迁都的消息也频频传出,有泰国高官指首都曼谷与雅加达一样,难以适应全球变化趋势以及海平面上升问题。不过,位于泰国中部的曼谷,作为连接泰国其他省份的枢纽,如果突然搬到南边或北边,是否对国家建设带来巨大影响、所有投资还得重新计划?这恐怕还须从长计议。
近年来,在中东地区也出现一股建未来城、智慧城的趋势。例如,沙特阿拉伯大力开发基建,其中位于西北部、占地约2万6500平方公里、总投资5000亿美元(约6590亿新元)的超级城市项目“NEOM”就备受瞩目。NEOM这个生造词,结合古希腊“neo”(指一切新的事物)及阿拉伯语“Mostaqbal”(指未来)的“M”,“新未来城”不但预示沙特的转型决心,有趣的是,也显示它对石油高度依赖的焦虑,希望寻找新的可能性。
沙特想要用金钱创造奇迹,建造一个使用可再生能源供电,以步行为主要规划基础的城市。不过,同样的,由于资金不足、政府将当地部落居民粗暴驱逐遭到诟病,让项目蒙上一层阴影。
近年来,在谈及气候与灾害治理等问题时,许多政治决策者都纷纷将焦点放在处在气候危机最前线的城市上。在去年的COP28气候峰会上,全球各国达成设立“损失与损害基金”(loss and damage fund)的共识,为受严重气候变迁侵袭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协助这些国家强化适应气候变迁的能力。但即便这个项目到位,许多市政府和地方政府代表都认为,如今他们在推行绿色项目或气候治理相关项目时,都在融资上遇到问题。他们很多时候也无法直接申请动用国际社会提供的资金,来满足城市发展与治理的需求。
然而,拥有地方相关知识的市长或市政府代表,往往更能够因地制宜,提出更好的城市治理方案,对症下药解决城市病。在以治理气候危机之名去打造壮观的建城大计划前,我们不妨想想,如何让这些城市治理者有更多的资源,去做得更多,解决眼前最迫切的问题。
作者是区域环保媒体与咨询公司益笔思(Eco-Business) 编辑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