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严孟达:北京鸟巢立春那一场雪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2-13 08:30
严孟达:北京鸟巢立春那一场雪

漫步

今年立春的北京氛围很科技、很夸张,其实也很传统。

2月4日晚鸟巢体育馆的冬奥开幕式,让人看到数码科技的无所不在,有心人还可细细揣摩其中的文化寓意。

自2015年取得冬奥主办权以来,中国即全心投入打造一个尽情挥霍创意的这一夜,一个令人炫目心动的开幕式,便是一场世界体育盛会成功的开始。

北京冬奥在衣食住行,全方位炫耀中国科技的进步。

早前我们已可以从多个视频中,看到奥运村处处展示中国的“黑科技”(指超越今日对科技的认知和想象的跨时代科技),如特为连接北京、张家口和延庆三个冬奥场馆而建造的子弹火车线,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无人驾驶子弹列车为世界首创,车厢内5G科技网络,让来往三处赛场的媒体人员,能够在车厢内安心和顺畅地工作。

从沉浸式直播、无人驾驶、场地无死角的仿真直播到“水立方”的水冰转换,处处都在贯彻碳中和,百分百绿色电力的环保理念。选手的运动服也采用黑科技,可实时检测运动员身体状况,助疫情防控。

高科技睡床、免接触的机器人餐厅等等,都给冬奥增添惊奇指数。为防疫而营造的闭环管理环境,煞费心思地给选手和工作人员很不一般的体验。

“黑科技”在好莱坞科幻片中屡见不鲜,超现实,极虚拟,高度挑战人类的想象极限。从开幕式AI(人工智能)结合AR(增强现实)的既科幻又现实的演出,可以看到幕后策划团队心思之细腻。

半年前,日本东京在疫情中办过一场“勉强的奥运”,若把冬奥比东奥,可见两者之间的明显落差。

从选手村的睡床、房间高度到村内的无人驾驶车辆,东奥被比了下去,中国网民的兴奋溢于言表。但是,日本人在疫情期间排除万难,在得不到民意普遍支持下,开幕式零观众,注定血本无归,它仍“逆水行舟”尽力办好奥运的精神,值得世人敬佩。北京冬奥的成功,并不表示日本东奥的失败。

日本人的精益求精,巨细靡遗的工匠精神表现在工艺、食品制作和各类服务上,成为国际素质的指标。北京借冬奥凸显了另一水平的工匠精神,但最终能否落实到日常生活中,让普通民众和外国人都能放心使用各类食品药品,才是提高中国国际形象的更高层次考验。

以雪花为主题的两小时半冬奥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突破2008年北京奥运的框框,不以大场面取胜,而是以行云流水的简洁手法带动演出的节奏。

火炬台和点火方式改变了奥运传统,数千参与者包括学生、不同行业的普通民众和志愿者,参与开幕式和热场表演,其中老少都有。

二十四节气的倒计时,寓意中国人观察大自然变化的古老智慧。

数百演员手持发光杆在冰面上的舞动,说是象征立春时节万物生机勃勃。那个画面,在我眼里,则更立体地呈现了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春日美景。

连雪花造型也是中国式的,来自传统中国结的形象。各国选手队伍的出场,不按照拉丁字母顺序,而是以各国中文名字第一个字笔画,由少到多为出场先后。

冬奥来临前,北京的地铁站站名都改以汉语拼音取代原来的英文名字,如,颐和园以Yi HeYuan取代了Summer Palace,“奥林匹克公园”的英文Olympic Park改为Aolinpike Gongyuan,官方说法是这是为配合“统一译名”政策,但它搭上冬奥的时机,似乎也是中国文化信心的隐喻。

美国《华盛顿邮报》的评论和《纽约时报》的报道指出,从冬奥开幕式看到了中国对西方的“挑衅”,就因为点火最后一棒的两位选手之一,是来自新疆维吾尔族的年轻女运动员,名叫妮迪格尔。

接下来还有一个多星期的赛程,费尽心机找茬的美国政治人物和媒体还有得忙。

最后不管荣誉榜上谁拔头筹,谁领风骚,一场成功的北京冬奥可能加剧西方针对中国复兴的决心;而中国也将以实际行动宣示,任何针对对他们都是一种上进心的激励。

对我们电视机前和线上的万千普通观众来说,看冬奥开幕式,不像西方政治人物和媒体那么多心眼,而纯粹是以一种边喝茶边吃瓜的闲情雅兴,享受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视听盛宴,还可以从中解读一些中国文化密码,不亦乐乎。

2022年的张艺谋已非2008年的张艺谋,比之于北京奥运,北京冬奥是以软性姿态,展露中国更强的信心和更硬的底气。

张艺谋及其团队强调,此次不一般的开幕式“不再过多呈现中国5000年的历史和文化”,但他们的创意还是从传统文化出发,文化底蕴自然流露。

北京鸟巢立春那一场雪,中国已经等了5000年。

(作者是《联合早报》特约评论员)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