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迎竹:待解锁的农村
中国江苏徐州丰县农村一个精神异常的妇女生了八个孩子,牙齿严重脱落,衣衫单薄,被铁链拴住脖子的视频,春节至今在海内外引发越来越多关注,相关话题在微博上留下约20亿人次的阅览。
许多中国民众纷纷前往当地一探究竟,官方几度发布调查报告,包括这名据称姓杨的妇女,与村里董姓丈夫是合法领证的夫妇,但网民都不买账。海内外更多人相信,这就是一起农村人口拐卖生子的典型案例。在这种案例里,女性因不肯就范,或被压迫至精神失常,无法继续劳动后被弃置,任凭自生自灭,是常有的事。徐州官方近日终于再度发布消息,认定是人口拐卖案。
董姓男子常在网媒夸耀自己有八个孩子,引起注意,有媒体人出于宣扬官方鼓励生育政策,原本要当做正面样板报道,想不到现场一看,良心大发,才揭发此事。残酷的是,妇女亲生的长子在事后还出面举报发布视频的人,仿佛是为母亲处境遭曝光而不满,当然更可能是被指示这么做。
网络舆论也揭露了更多不堪的农村现实。同村还有一妇女处境更悲惨,视频里她裹着棉衣被铁链栓绑趴在地上,嘴里发出动物般的叫声。
舆论界很快就找出一本在言论宽松的1980年代出版的调查报告《古老的罪恶》,指出徐州这地方长期以来就是拐卖人口黑区,单在1986年到1989年间,从全国各地被拐卖到徐州的妇女就有4万8000多人,而且当时估计整个徐州,有半数德士司机都参与了拐卖人口的利益链。
与此同时,1988年《光明日报》记者武勤英调查报道揭发的女研究生被拐案,最近也再度刷屏。上海名校女研究生为写论文,独自到河南郑州做社会调查,认识了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结果竟然被女孩带到山东乡下,离丰县约100公里的地方,以2480元人民币(约524新元)卖给一个身有残疾的中年农民。原来小女孩是个人口贩子。
研究生被强壮的农民禁锢在屋子里,锁链套脚。农民明白告诉她,唯一要求是帮他生几个孩子。当年就应该毕业的这个女生假装顺从,获解除锁链后试图逃脱,却被村民集体抓回去毒打,她这才发现整个农村都是人口拐卖的共犯。在同学和师长积极报警追查下,身心饱受摧残的她,71天后终于被找到。
武勤英这篇《沉重的思考》其实写了11名女研究生的经历,可见拐卖人口在一些农村一点都不稀奇。这系列事件也成为电影“盲山”的故事原型。只是今时今日,知识界的热忱再也无法自主关怀社会,以文字和艺术揭露不公。
人口买卖是人权概念兴起前人类社会的常态,全世界皆然。古时候统治者把战犯或罪犯充当奴隶买卖,一般男的会被当奴工,女的当女仆或妾,或卖作娼妓,智力低下的则从事矿坑等危险工作,也有把小童弄残去乞讨的。殖民主义时期,从非洲和欧洲转移到美欧大陆交易的人口买卖悲剧,更在《黑奴吁天录》和《根》等文学作品中,留下斑斑血泪。
研究者指出,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合法买卖奴婢或奴工的市场,奴婢与货物、牛马、珍禽异兽的交易一样,朝廷甚至会从中抽税。
但贩卖人口毕竟与货物牲畜不同,稍有失误,可能引起社会群体间的冲突,激发社会动荡。因此有些时期,政权为了稳定,会倾向禁止贩卖人口。即使在允许合法贩卖的时代,也有区分合法与非法交易。一般来说,幼童是不准交易的,也不准拐卖良民或别人家的奴婢,因为那等同偷窃别家财产。唐朝法律甚至明文规定“奴婢贱人,律比畜产”“既同资财,由主处分”。
一直到中国文明最顶峰的宋代,奴婢制度才渐渐变得松散以致瓦解。据研究者指出,最迟到南宋,“奴婢”身份的涵义已经不再是主人家的私产,而是具有比较接近现代意义、独立法律人格的自由人;主仆之间的关系也转向雇佣意义,以契约作准,写明工钱和雇用期限等等。
有意思的是,不管历朝对奴仆和人口买卖的法律规定如何,根据研究,一些朝代政府,特别是宋朝,因为立国精神是以仁义治天下,在合法的人口买卖后,一旦有必要,往往会由政府以公款赎身,送回老家。这种买卖通常发生在天灾导致人民活不下去后,父母被迫卖儿女。哪怕是被拐卖的孩子,只要朝廷发现,也会下令赎回送交父母。
明清两代拐卖人口案例更多,手段也更残忍。《澎湃新闻》专栏作者呼延云研究清代笔记指出,清末人口拐卖再度盛行,歹徒靠着暴力与谎言拐骗妇女,连警察和侦查部门也参一脚,因此“绝无破案之事也”。
随着人权与民权概念兴起,教育文化的提高和法制的普及,拐卖人口这种古老行当,在很多文明国家几乎绝迹,或至少是极罕见的案例。
今天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仍一再发生这种事,主因是男女比例长期严重失衡,特别是农村男子无妻无子,观念上难以自我跨越;而村民的集体意识,可能会认同并促进拐卖人口来解决问题的传统做法,创造了持续的需求。此外,现代社会的人民权利意识没有建立,也导致社会底层不懂得尊重他人的身体和意愿,特别是女性。当广大农村的现代化只停留在建筑、交通与器物,整个国家很难算是已经现代化了。
更大的悲哀则是,万一拐卖人口像其他被掩盖的罪行一样,成了某种系统性的“产业链”,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绝无破案之事也”,受害者也只能在逃不掉的山沟或田间地里度过一生。
(作者是《联合早报》高级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