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伟达:拜登政府的对华策略成型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2-11 08:07

审时度势

美国拜登政府执政已过一周年,其对华策略轮廓也渐显清晰和进入系统性运作。自2018年以来,美国特朗普和拜登两届政府的对华策略,可以说经历了从“激进短期针对”向“渐进长期遏制”的重大转变。

特朗普是抱定对美国现行政治、经贸、文化、社会和安全等格局“大洗牌”的宗旨上台的,对华政策方针也是调整主项之一;调整力度一开始聚焦于对华经贸关系和谈判,但却屡遭挫折和无解。当认识到问题根源实际是体制结构之争后,特朗普政府开始大刀阔斧强化调整力度和广度,这期间也连带着出现了香港、新疆、台湾、南中国海、科技、健康与意识形态安全等问题上的中美对峙。

拜登政府上台后,秉承了民主党高度重视强调意识形态价值的传统,并在操作层面,继承了特朗普政府的中美贸易战、高科技与核心产业链脱钩、对华实施企业与个人制裁等手段,同时又增加了国际和区域结盟,重新集结世界民主阵营力量,在军力布局上向印太地区倾斜等新举措,中美关系恶化愈发积重难返。

相比于特朗普政府,拜登政府在对华总体战略上做出了大幅调整,从短期激烈针对,转向了长期系统遏制。在执政初期,拜登政府对华抛出了“既竞争又合作”的试探气球,经过一年的打交道,美国对华总体战略轮廓已逐步到位,即沿循“遏制战略”核心原则,加有限的现实交往,目标是以量变求质变,追求美国长期竞争优势和胜算。

据报道,美国去年下旬曾向中国方面表明了所谓“三不原则”,即不打美中全面”冷战”、不会主动对华发起军事攻击,以及不会寻求颠覆中国现行政权和体制。这“三不原则”基本延续了美国当年的对苏联策略。美苏虽然冷战,但也一直有限制削减战略武器等接触谈判;有避免军事冲突的默契和沟通机制,双方没有发生过直接开战级别的冲突;没有充分证据显示当年苏东剧变有美国的直接插手操纵,剧变主要是由于苏联集团内部体制无法自洽所致。

所谓“遏制战略”的核心是要划定一个宏观遏制圈或区域。美苏冷战期间,划定遏制圈还主要以地缘操作为主,而随着时代和科技发展加上全球化,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圈涵盖了地缘区域实体,数据虚拟网络,及意识形态价值等多重前沿。

美国要与中国在这些前沿针锋相对,寸土必争。于是目前双方在台海、南中国海、太空安全、人权与普世价值、高科技及核心产业链脱钩等方面的交锋对峙愈发激烈频繁。这就是美国对华遏制圈“前沿效应”的充分显现。譬如台湾问题,美国认为是绝不可退让的一环,事关捍卫核心现代价值观;第一岛链及关键海上运输线的防卫稳固;及全球高科技芯片产业供应链的安全。

中美关系近年急剧退化、对抗、隔阂到如今这个局面,确实是历史的怅然和浩叹。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时间里,美国一直把中国定性为“利益相关者”,即中美关系虽有分歧,但在总体利益上是相关联、相合作,而非相敌对、相对抗。笔者以为这种关系意义非凡,因为关照到了中美两国人民的利益最大化。直至今天,也看不出两国人民在对现代文明社会和价值追求方面有任何显著分歧。

笔者曾在去年8月《联合早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规律是中美关系不错时,双方都受益,而中国受益尤为明显。中美关系恶化时,美国依然发展繁荣,中国却显得难以自洽”。最近,中国北京大学也有研究报告指出,中美高科技与核心产业链脱钩,对中国利益的损害更大。古人云,忠言逆耳,看来如今真言也可能逆耳,但真言的好处是接近客观实际和规律。

作者是在美国的国际文化战略研究和咨询专家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