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杜志远:美国新疆立法的战略目的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1-12-30 18:21

2021年12月23日,在经过美国国会长达半年操作后,《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案》最终由美国总统拜登签署通过,正式纳入美国法律体系。《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案》将以所谓“强迫劳动”为借口,禁止从新疆进口“违规”产品。

这一法案的签署,意味着美国涉疆政策、对华人权政策正式进入全新阶段,不再停留于政治责难和简单制裁方面,而是开始真正注重利用美国法律,全面介入中国新疆和人权议题,注重真正发挥“人权武器化”的效力。

新疆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可概括为“二黑一白一红”,即石油和煤、棉花和番茄。棉花是新疆的重要经济支柱,新疆棉花约占世界棉花产量的五分之一。新疆已发展成亚洲最大的番茄生产和加工基地,在新疆深度贫困地区,许多贫困家庭的生计主要依靠种番茄等农作物。新疆是全球最大太阳能关键原料多晶硅产地,其太阳能级多晶硅就约占全球产量的45%。

在《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案》中,要求特别注意棉花、番茄和多晶硅等货物。从中可以看出,该法案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就是要以人权为借口,从新疆最依赖的产业基础入手,通过对棉花、番茄和多晶硅等新疆支柱产业的打击和限制,实现对新疆经济命脉的打击。

《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案》标志着美国首次对所有原产地可追溯到特定地理区域的商品实施进口禁令,而过去的进口禁令是针对特定的商业部门(如新疆的农业、服装和电子)和特定公司。而现在,美国不再在新疆问题上采取修修补补的策略,而是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将和新疆有关的一切公司或商业活动彻底纳入监管范围。

如此一来,新疆经济的溃败或者衰退,势必引发民族(央地)关系冲突,激化新疆对中央、维吾尔族对汉族的矛盾。美国最先选择新疆,而非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就在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民族特性和特殊存在的敌对势力。这就使得美国通过打“新疆牌”,通过人权问题引发新疆民族问题(如引发“三股势力”的抬头),成功打开分裂中国的口子,从内部战略透支中国。

《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案》签署立法后可能衍生出两个结果。

第一,美国以“强迫劳动”为由,将此类措施广泛应用到中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美国政府一直认为,中国对少数民族的所谓“强迫劳动”不仅在新疆,在中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存在。该法案试图借助新疆范围内的试点和经验获得总结,进而推广到西藏、宁夏和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藏族强迫劳动预防法案》《回族强迫劳动预防法案》等法案都可能在日后出现。

第二,欧洲国家以“强迫劳动”为由,跟进美国对华人权政策。一方面,欧洲也视自己为“自由民主灯塔”,有义务和能力对华采取人权措施。另一方面,美欧对华战略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存在龃龉,而在人权方面很少出现分歧。美欧以人权可弥补其分歧,扩大利益汇合点。

新疆的纺织行业、太阳能行业等是中国为数不多、在全球具有主导地位的产业,拥有绝对的议价权和规则权。《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案》也试图重新配置这些由中国主导的产业,来解决美国产业空心化、失业率较高等难以根治的痼疾,推进这些行业回流,为美国工人和消费者创造双赢局面。同时,对中国主导产业的议价权的剥夺,以及产业回流所带来的规则主导权的重置,将在一定意义上解决美国霸权权力流散等问题。

在传统外交中,军事武器具有战略威胁性,经济市场具有互相依赖性,导致任何国家都不敢轻易诉诸这两大武器。同时,人权更多是道德约束和内政性质的,大多数国家不会出于道德而做出损害自身利益的行为。但是,大国权势变动以及引发的战略博弈,彻底改变了这一形态。在军备竞赛加剧和市场多元切割的同时,对“人权武器化”的运用也开始纳入国家常态议程。

美国推进并完成《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案》立法工作,意味着美国对华人权政策进入具体落实和相互关联的复合阶段。人权议题将不再是中美两国之间的道德问题,而是深涉全球价值链、规则主导权等方面的权势问题。在人权议题上的博弈,将成为双方“斗智斗勇”的长期和艰难课题,中国须要做足功课应对。

作者是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