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社论:中国大陆经济先救市才能救世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3-02-11 09:15

来源:台湾《经济日报》社论

今年世界经济展望原本不乐观,但在中国大陆全面解封且顺利度过疫情高峰之后,诸多国际机构及人士转趋乐观,认为多了一个提振经济的拉动因素,可对流转于通膨与衰退之间的全球经济产生关键性转折效应。

这个预期符合事理。中国大陆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解封后消费恢复常态,有助于各国对华出口的成长,也有助于全球产业供应链的顺畅与复原。中国经济活动正常化之后固然会大幅增加对石油、天然气、铜、铁以及大宗商品的需求,加重商品价格上涨压力,不利于通膨降温。但总的来讲,通膨已趋缓和,眼前最紧迫的危机是经济衰退,所幸中国解封送来及时雨,所以对其提振效应可乐观期待。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当中国的消费力扩增,自然也会对全球经济刮起顺风,过了今年第1季的乱流之后,可望有助于世界经济春风拂面,长出新芽。美国、中国、欧元区经济第1季肯定不好过,之后可能出现复苏曙光。国际投资银行高盛预料,一旦大陆国内需求完全恢复,可提升今年全球GDP约1%。这个预估可能太过乐观,但可以预见,全球经济成长有机会趋于温和成长。

大陆经济近年来遭逆风吹袭,拉动大陆经济成长的三驾马车,从投资、出口再到消费,均遭负面因素冲击。角色愈来愈吃重的消费,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成长的贡献率达65.4%,但2022年却因多点封城以及疫情制约消费与生产,导致消费急冻,贡献率数值一度大跌至32.8%。解封后已提振市场对经济回温的信心,国际金融机构多预计3月份大陆消费数据将会有超预期成长,可望再调升大陆今年的GDP增速预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上月底已更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今年的全球经济增速上调0.2%,同时将中国今年的增长预期提升0.8%,其中的连动关系很明显。

中国经济近年内外交困,外来因素源自国际通膨肆虐、经济景气走弱、产业链外移以及美国主导下的科技卡脖子与贸易围堵;内在负面因素则多是政策的主观作为造成,尤其是推展共同富裕、整治市场秩序、匡正垄断现象、国进民退等政策,无论政策动机为何,打击民营企业与削弱国内外企业的投资信心却是杀伤力可观。现在政策风向转了,一些矫枉过正的举措略有修正,加上疫情缓和,经济可望否极泰来,但笼罩其上的阴霾一时也难以廓清,仍将继续起作用。

一般民众相对较高的储蓄率将为后疫情时代的消费成长提供支撑,但经济受疫情制约三年,防疫政策严管死守,导致许多中小微企业破产,负债累累者众,失业率攀高,这些负面因素都不利于提振有效需求,现在舒缓后可为经济提供成长动力。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因房地产受针对以及检疫费用庞大,多呈负债累累的窘态,难以如往昔那般大笔投资,于扩大内需十分不利。房地产政策是亟需解开的政策结,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链多处在紧张的运行状态中,债券、信贷、股权三个融资主管道多不畅通,近期政策虽有鬆绑,先后提出“金融16条”等,但力道仍不足,开发商的资金压力仍未完全化解,无法使房产恢复成为带动成长的引擎。

至于同样因政策压制而受伤惨重的平台经济产业,虽随着监管正常化而生机再现,但余悸犹存,创意性经营也受限,如何能再展翅高飞不无疑议。平台经济攸关经济的成长、就业机会的提供以及国际的竞争,国家必须强力支持。如同中国大陆的整体经济困局,只有完全打开政策纠结,才能疏通筋脉,而唯有先能自救,在国内达成救市之功,才可能有救世之力。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