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孙兴杰:中美关系不应因“流浪气球”而脱轨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3-02-10 11:51

来源:香港《明报》

作者:孙兴杰

因飞艇误入美国领空的意外事件,中美关系再生波折。用于气象等科研目的的中国民用无人飞艇,受西风带影响,加上自身控制能力有限,严重偏离预定航线,“流浪”到北美大陆。当时恰逢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即将访华的关口,“流浪气球”给回暖的中美关系增添变数。

这一偶发事件的持续发酵,将大大阻碍中美关系回归正轨。布林肯推迟访华行程,但作为落实中美两国元首去年于印尼峇厘岛会晤共识的重要外交活动,在“流浪气球”事件平息之后,布林肯的行程或可恢复,中美双方都有动力推动双边关系平稳发展。 “就事论事”地处理气球误入美国领空事件,是避免这一偶发事件持续发酵,以致影响中美外交回归正轨的关键。

偶发技术事件 变成外交事件

从飞艇偏离航线误入美洲大陆,到美国推迟布林肯访华行程,再到美国军方出动战机击落飞艇,事件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中美双方对于事件的认知和判定,存在明显差异。从民用飞艇偏离航线来说,这是技术问题,完全超出人力控制。中方的解释是,西风带影响及飞艇自身缺乏控制能力,导致飞艇在地球上“流浪”。在美国击落飞艇之后,另一个飞艇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被发现,也证明了飞艇的确处于失控和流浪状态。

美方一开始就认定这是来自中国的“间谍气球”,这意味着气球是中国有意识地搜集美国情报,而一些中文自媒体上充满想像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美方的“臆断”,从而形成了中美双方在这一问题上的“共振”,使“流浪气球”这一偶发技术事件变成外交事件。

布林肯宣布推迟访华行程,中方发言人则反击说:“中美双方都没有宣布过什么访问,美方发布消息是美方自己的事情。”中美外交层之间的互动,遇到短期内难以消除的障碍。美方出动F-22战机以导弹击落飞艇,军方搜集和打捞残骸;更有什者,美国军方披露说,在特朗普政府时期曾有三次飞艇进入美国领空事件。美国军方的介入和炒作,令事件具有明显的军事色彩。美国防长奥斯汀发表声明称,美国击落飞艇是回应中国对美国“主权”的侵犯。如此,极大增加了双方处理危机的难度。

两国关系本有回暖气氛 今遇“寒潮”

从美国发现气球,到最后击落气球之间的近一星期时间,“中国间谍气球”成为搅动美国政坛和社会舆论的热点话题。从外交动员的角度而言,这一事件对美国国内政治的影响不可小觑,进而与美国已然成形的对华战略相互促动。可以说,“中国间谍气球”成为美国国内政治与对外战略的交叉点,朝野、两党、府院之间,甚至现任与前任之间,形成了一次大辩论。气球事件让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高寒状态,对峇厘岛首脑会晤以来形成的回暖气氛,无疑是一次“寒潮”袭击。

美国两党之间发生激烈争论,共和党议员猛烈攻击拜登政府,有议员甚至要求拜登-哈里斯政府下野,其中一个理由就是为什么美国政府没有第一时间将气球击落。拜登政府提出了一番解释,以避免“对华软弱”的形象。拜登政府也计划就气球事件向国会通报,国会在对华政策的话语权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一些议员挑动和利用涉华议题的动作也会更多。美国众多媒体在几天内集中报道气球事件,渲染“中国威胁”,美国对华的民意基础更加脆弱。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拜登政府披露说,在特朗普政府时期有三次气球进入美国领空事件,甚至向前政府官员通报情报,以致引起了现政府和前政府之间相互“甩锅”的场景。由此带来的重大后果是,进一步夸大、升级了“气球”对美国的影响和伤害。

此外,气球事件可能成为美国整合和动员盟国的机会,除了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协调,将气球定性为“间谍”有可能迫使美国盟国选边及表态,从而影响国际舆论。

避免危机升级 要回到事件本身

美国对“流浪气球”的定性及国内复杂的互动博弈,使气球“误入”这一偶发和技术性事件,成为外交甚至战略议题。而美方以导弹击落民用失控飞艇的动作,也使中方不能接受,中国外交、国防等部门发言人都做出回应。

从中美关系的历史进程来说,偶发的意外事件会带来剧烈和短促冲击;但过去几十年来,中美双方都积累了管理危机的经验,克制、专业、负责任是中美双方面对偶发事件的应有态度。避免危机升级和发酵的重要途径是回到事件本身,让相关技术人员共同澄清真相;而外交和战略层面,还是要拿起电话沟通、交流,避免相互猜测和想像令偶发事件在舆论场“流浪”。

首先,中美双方还是要把握双边关系发展的主航道,落实两国元首的多次电话和视频交流,尤其是峇厘岛首脑会晤达成的战略共识。地球足够宽广,可以容纳下中美两国发展。失控的气球处于“漂流”状态,但中美关系不可脱轨乃至迷失方向。中美外交高层在第一时间的沟通交流,是非常必要。美方“推迟”访问行程,换言之美方还有意愿和动机去贯彻峇厘岛首脑会晤达成的共识,恢复外交及各个渠道的沟通与对话,这对中美关系回归正轨至关重要。

美打捞研究残骸 中方需参与

其次,气球事件是偶发和意外事件,中美双方技术人员及当事人有必要沟通、交流,尤其是后续美方打捞残骸之后的研究,需要中方参与,澄清气球的“科研”属性,而非“间谍”。让气球回到原有和本来面貌,这一事件才有可能从外交、战略事件回到技术事件上来。

最后,中美双方尤其是高层,为双边关系的回稳付出了极大努力,务实、理性、专业地处理气球事件,才能避免中美关系当中的杂音、噪音影响。中国前国务委员唐家璇先生曾言:“外交往往是这样,该斗争就斗争,该合作就合作,不能因为有斗争就不合作,也不能因为有合作就不斗争。不管斗争还是合作,都只是手段,根本目的还是维护国家利益。”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