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陈锐:防疫政策发布 要考虑心理缓冲期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12-17 07:55

陈锐

北京人的朋友圈里一片欢腾,在感染率和感染人数不断攀升中,北京人化身为段子手,产出了与疫情相关的各种段子。这些段子既反映出公众对奥米克戎的坦然接受:原来它不像之前听说的那样可怕;同时也反映出人们的些许无奈:政策变化实在是太快,快到来不及做任何准备。

从11月11日发布“二十条”,到12月7日发布“新十条”,中国防疫政策快速实现硬着陆,政策放开的力度超出预料。特别是进入12月以来,不仅各地的防控政策像比赛似的层层加码——当然这次“加码”的方向是放开,而且这种放开的政策几乎每天更新,如果一天不看新闻,很可能就不知道明天出门到底是什么要求。表现最明显的是北京,新闻发布会上总会有进一步放松的政策信息,人们笑称这样的放开节奏,快到让老百姓都有点担心;之前的管理有多严格,现在的政策就有多宽松。于是,在几乎完全放开所有管控后,大家都躲在家里闭门不出,北京的路网交通前所未有的通畅,大街上唯一可见的,可能就是四处找药店买药的人。

如今的北京,很多人居然买不到药。大家可能会纳闷,疫情都三年了,怎么家里就没备点常用药?这主要是因为按照之前的疫情防控政策,如果在药店里买这些发烧或止咳药物,会被要求实名登记各种信息,而且很有可能被当成潜在患者而健康码变红,所以大家尽量不买。不过阴晴不定,之前的政策突然就变了,等意识到要去买药时已经晚了,药店的架子都空了。

其实不光是药,最近中国媒体还发布了几种所谓“有效”的口罩,它们须要满足特定的生产标准,可是过去三年都没告诉人们有这回事啊。

不是人们不明白,实在是政策变化太快,在走马灯似的防控政策更迭之中,民众只能无奈地走向集体懈怠,因为今天的政策也不能太当真,明天可能就会出另一套新政策了。所以,行政管理部门有考虑过这种“突然袭击”式防疫政策发布所带来的负面效果吗?政府信息是公众对外界社会环境认知的重要依据,信息的发布有必要考虑公众的认知效果,要把握相应的发布节奏,以适应公众的心理接受程度。过于快速的政策更迭,不仅让人无所适从,更会让政策本身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逻辑困境,比如之前的政策真的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发布的吗?如果是,为什么才刚发布出来实施没几天,就要被新的政策所取代呢?如果不是,为什么要发布一个注定会短命的政策呢?

当然,不能要求政府万能,摸着石头过河也是常情,特别是面对未知的病毒时。但政府信息发布须要谨慎,不能刚摸到一块石头就立即说话,即便要发布信息,也最好能够给公众留出足够的心理缓冲期。比如先公布政策具体内容,但真正实施可能要到一周后,这样让大家有一点时间去充分讨论和接受,之后才能真正坦然面对,不至于手忙脚乱,有不少国家比如新加坡就是这样公布疫情防控政策的。让民众优雅地生活而非狼狈不堪,应该是成熟和理性的政府之职责所在。

作者是中国北京教师,现居新加坡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