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玄:台海战争阴影下的思考
来源:台湾《联合报》
作者:邱坤玄
美国总统拜登日前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专访时表示,如果大陆对台发动前所未有的攻击,美军将捍卫台湾,这是拜登去年一月上任以来,第四次作此表态。白宫国安顾问沙利文解释,拜登是在回答假设性问题,并且再次重申美国对两岸政策并未改变,他强调如果政策改变就会主动宣布。
拜登总统数次表达防卫台湾的承诺,以他在外交事务的丰富经验,已经不能以“口误”理解了,这应当是很大程度反映他个人的偏好。问题是,他的职位是美国总统,必须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偏好之上,因此白宫每次都在事后强调政策不变。不过从这几次经验观察,“总统承诺,体制拉回”模式,将会成为拜登总统任内的另一常态。
两岸对于台海一旦发生冲突,美国是否会军事干涉问题认知不同,北京将美国介入的可能列为必然因素,因此在心理与行动上已做好充分准备。反观台政府的态度,倾向期待与依赖,只要是美国声称会支持台湾,或如最近美国、加拿大军舰穿越台湾海峡,外交部一定制式化地表示欢迎与肯定。但是,对于美国国防部将台湾事务置于中国办公室内,隐含“台湾是中国一部分”安排,就表示尊重美国组织制度,未表达任何不满。
当前美国与中国大陆关系,似乎进入现有霸权与挑战者必然冲突的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但是回顾两国互动历史,却存在不同的面貌。1970年代开始,大陆仍在毛泽东掌政时期,文化大革命仍处高峰,政治社会的控制极为严密,但是尼逊却可以大陆联合,以遏制苏联扩张,同时还可以与苏联进行战略武器限制谈判,双方进入和解阶段,美国在战略三角关系中取得枢纽的地位,保障与提升美国的国家利益。因此大陆政权本质与领导人特质并不是美国考量重点,战略结构因素才是美国政策的基础。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艾利森就明确主张,美国与中国交往政策的目标,是以地缘政治战略保障美国国家利益,而不是推展美国价值,企图改变中国政权的本质。
过去美国外交史显示,当美国企图以意识形态与价值观推展外交政策时,往往以失败收场,从越战、伊拉克,到阿富汗等战争,都是惨痛教训。这也是围堵政策倡议者乔治.肯楠与现实主义大师摩根索反对美国加入越战的理由。
因此,当前世界两强的竞争关系,必须着重管理与合作。美国的价值在于开放与制度自信,中国大陆的崛起也不能具有威胁与侵略性,双方都不必以打败对方做为胜利的象征。
此外,结构矛盾就应从结构层次思考解决方式,当前人类面临威胁的议题亟需有意愿与能力国家,特别是世界两大超强合作,这些议题包括:气候暖化、传染性疾病、恐怖主义、大量杀伤性武器等。
台湾应当从全球战略角度思考“趋吉避凶”的策略,与亚太国家合作推动避免两大强权进入必然冲突的陷阱,跳脱选边与战争的困境,才是维护自身利益的最佳选择。
作者为政治大学东亚所名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