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时语:中国经济下行和人口远景
于时语
中国经济增速已经连续五六年不断下行,冠病疫情对此更是雪上加霜。国际上原先普遍认为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指日可待的预期,因此出现疑问。《经济学人》周刊9月10日刊登专题分析,强调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超美之日,或许永远不会到来。
《经济学人》指出中国民营企业不振以外,重要的不利因素是人口下降趋势,有预测表明中国未来15年劳动力总数会减少15%。所以有学者认为,即便中国经济在2030年代赶上美国,也会马上因为人口因素而再次落后。
虽然出生率下降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北京缺乏远见而强制实行几十年的一胎化政策,大大加剧了目前面临的人口剧减危机。问题并不单是劳动力的减少,人口萎缩所带来的更大不利是内需下降。随着全球化的逆转和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的回归,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内需推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解释,过去几十年日本的经济停滞,便包括了人口老化因素。不妨指出,日本政府一直把人口普查称为“国势调查”,所以人口下降并不是“国势”的利好。
中国政府在人口政策上亡羊补牢,不仅为时太晚,而且面临几十年发展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障碍,其中最主要的恐怕就是中外经济学家普遍强调的经济结构问题:全中国个人收入占GDP的比例在40%至45%之间,远低于大多数国家60%以上的占比标准。前引克鲁格曼8月22日在《纽约时报》专栏中唱衰中国经济前景,证据也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的巨大财富,“只有很小一部分转到了公众手上”,使得消费始终低迷。
8月中,中国国家卫健委等17个部门发布多项支持生育的措施。英国BBC电台就此采访人口问题专家,都不认为这会有效提高低迷的生育率。专家和社交媒体上网民的看法,都归结到生养多个小孩无法承受的家庭经济负担。
以我之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与国际接轨”的重要失误,便是在多项社会政策上向美国而不是欧洲看齐,尤其是医疗和教育的商业化,加上地方财政推动的高房价,使得原本比例过低的个人收入,更加无力承受养育多个子女的开销。不妨对比一下欧洲德、法两大国,全民公费医疗之外,公立大学本科教育对本国公民几乎不收学费。
出生率低迷是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共同问题,但是许多国家都有移民人口的补偿,例如加拿大近来每年新移民总数差不多是加国人口1%。我多年前也提出中国未来要有引进移民的政策规划。但是香港近年人口大量外流的现象,显示在中国现有“一元化”政治体制下,很难实现文化和社会包容,这对引进移民是不利的。
作者在北美从事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