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宏德:以语言化解中印边界对峙
时事透视
近年来,印度在中印边界问题上采取了一些新举动,强化对边界争议地区的实际控制,企图单方面改变边界地区现状,造成中印边界呈现周期性、低烈度武装对峙的态势。
印方出于渲染中国威胁论,在网上刻意披露了一段视频资料,记录了中印边界对峙的场景:视频一开始,一名印度陆军军官对一名中国军官用英语大喊大叫,另一名印度军官在一旁随声附和,不时还伴有印度军人挑衅的口哨声。
中国军官则用英语回应和反复重申:“这里的边界线很清楚”,并不时用对讲机和其他士兵联络。这一段视频显示:在中印边界武装对峙中,一线部队的军事对话用语均为英语。
美国著名战略学家约瑟夫·奈说,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软实力基于文化,接受一定的文化,往往就会引起心理和感情的向往及理性的认同;而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培养语言交际能力,最终体现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印方披露的视频中,双方边界军事人员出现的争执,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欠缺应变的语言文化软实力战略。双方对话中存在着语言不畅通问题,有可能造成信息传递的误判和擦枪走火,绑架两国民间舆情,陷入政治和军事外交难以收场的局面。
因此,洞朗对峙结束后,印度边防部队做了一个决定:新入伍人员必须强制学习中文。据《印度快报》报道,由于洞朗对峙,印度印藏边境警察部队决定,新入伍人员必须能说流利的中文。
该部队一名高级军官说,从今年开始,学习语言是新兵培训的组成部分,包括普通话和藏语。目标是整支队伍都掌握,以便能同中国军队无障碍交流。“我们几乎每天都要与中国士兵互动。学习中文有助于避免误会,更好地解决对抗。”从中可以解读出,印方也担心由于语言交际能力的障碍,可能产生交流的误解和对形势的误判,以致在中印武装对峙中失去对局势的掌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传递文化和交流的主要工具和媒介。与之相应的,中国边防军人也应当熟练运用英语和一些印地语。尤其是印度总理莫迪上台以来,强化以印度教和印地语为核心的印度民族主义,建构印度人民对整个国家的认同感。
偶然事件和突发问题有可能改变历史,中印边防一线军人是边界问题的直接面对人,加之地理、地形和气候等条件,极有可能对人的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如果语言交流不畅,极易造成难以挽回的局面。
印方对一线人员提出语言能力要求的做法,对中方的立场和认识,从心理和理性上给予认可,有助于减少分歧和摩擦。作为对峙一线的中国边界军人,除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国防政策及军事外交政策外,也要熟知印度的国情、政情、民情和舆情,构建起有效的语言文化软实力,在边界武装对峙中依照规定和惯例随机应变,有理有据,应对印度的激进举动,管控好局面。
悬而未决的中印边界问题,会因两国的战略利益的变化和推进,例如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印度主导的南亚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美国推行的“新丝绸之路”计划等,都会对两国关系产生影响。中印边界地区出现的武装对峙,就是中印复杂关系在边界问题上的一个反映。
边界的武装对峙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看作中印关系的阴晴表,中印会守住底线,斗而不破,更多的是软实力的较量。这样中方就要构建起和硬实力相当的语言文化软实力,掌握主动权,弥补视频中出现的语言文化软实力战略短板。
作者是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