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郑景祥:别让贪念指数也高涨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2-06 08:43
郑景祥:别让贪念指数也高涨

市面上也有一些见猎心喜的商家,只知跟风普涨,其实产品与服务还未到达那个价位。在这种情况下,涨价只是主观贪念的驱使,并非客观成本的压力。

最近去东部一家著名的肉脞面店打包,店员告知店里的面食一律涨5角钱。这家的肉脞面本来就不便宜,最小份的也要5元,平时买中份是6元。如今涨了5角钱,加上盒子另收3角钱,打包六份,合计超过40元。

当然,买东西你情我愿,只要双方同意,明码标价,原也无可厚非。虽然现在并不是每个肉脞面摊都叫价五六元一碗,但物价普遍上涨是不争的事实。

新加坡的整体消费价格指数连续12个月上升,去年12月份年比上涨4%,创下2013年2月以来的最高纪录。除了咖啡茶水及食物价格,德士车资也在酝酿调高。

通胀是目前全球都在面对的严峻问题,美国去年12月的通胀率更是创下7%的40年来最高值。新加坡当然也不能完全摒绝在这股通胀潮之外。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已经宣布,将让新元汇率升值来缓解通胀的影响。部长也在国会回答议员询问时强调,将不遗余力地减轻通胀的冲击。

但是,除了客观理性的物价上涨,影响一般民众最深的日常消费中,还有一大部分是无据可考的价值观层面。

许多国人喜欢到处寻访坊间美食,而这些好吃的热门美食除了能触动味蕾,一般都要卖更高的价钱。当有人问是否值得的时候,我的答案通常是:“没办法,好吃嘛,就要付出代价。”

实际上影响价格的,从来都不只是成本。虽然每次受访的摊主回应涨价的理由总是围绕在租金、工资、水电或原材料上,但价值判断其实也占了很大的一个部分,只是摊主不便明说,而且也无法说清楚。

就像前面所提的问题,好的东西一定要卖贵一点吗?东西好,吸引许多顾客来消费,卖方其实已经在成交量方面赚了一笔。这时如果仗着奇货可居,抬高价格那就等于量价两边的好处都吃透了。

但这就是我们被教育的供需定律(law of demand and supply)。只要大部分顾客还愿意付那个价钱,卖方就有继续提高的空间。

在当前物价上涨之际,人们最担心的是消费税的调涨。政府尚未公布细节,但已经是势在必行,现在只是具体时间的问题。

如果按照之前所规划的从7%调高到9%,两个百分点的差距在日常的小额消费上影响应该不会显著。例如一样5元的物品,原本7%的消费税是3角5分,调高到9%就是4角5分,相差1角钱。可是市场的定价规律未必如此简单。

如果每个供应链都一层层地叠加,每一层都在两个百分点涨幅以外加入商家欲从中赚取的额外利益,最后来到消费者手上的物品都已经涨了几轮了。目前政府从上至下,通过收紧新元汇率、通过提高生产力增长工资等方式来减少通胀的影响,但这些宏观的措施,对日常民生消费未必能起重大作用。

回到餐饮消费,摊贩要起1角或5角;打包盒子要收多少钱;小份和大份的价差是多少;除了实际的成本因素,更多是摊贩的价值定位。

摊贩认为自己的东西值多少钱?他想赚取多少盈利?这些都是重要的定价或涨价要点。

不只是餐饮业,其他运输业、旅游业、零售业等服务行业的定价也有相当大的浮动空间。

当然,服务好,品质佳的个别商家理应获得更高的报酬,但不排除市面上也有一些见猎心喜的商家,只知跟风普涨,其实产品与服务还未到达那个价位。

在这种情况下,涨价只是主观贪念的驱使,并非客观成本的压力。但要如何辨识和区分两者,实际操作方面是有难度的。

当年调涨消费税时,政府就曾成立监督委员会来防止商家乘机牟利,这是从制度面来管制。但价值判断,归根究底还是得从价值观入手。

这些年社会侧重企业精神,务实的经济利益至上,连商家和消费者的潜意识里也觉得无可厚非,或许是时候重新审视一些没那么激进的价值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作者是《联合早报》多媒体编辑副主任)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