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张田勘:无糖饮料还能喝吗?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3-07-25 07:45

世界上最常见的人工甜味剂之一阿斯巴甜(Aspartame),被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消息一出,引发哗然。

IARC此举影响重大,其中引起的最大疑虑是,市场上含有包括阿斯巴甜在内的其他人工甜味剂的饮料和食品,还能食用吗?当然,其他的巨大影响还包括,可能造成WHO、IARC与食品行业和监管机构的矛盾和对立。

现在,一个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即便IARC把人工甜味剂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含有人工甜味剂的所谓无糖食物,还是可以食用的。根本的理由在于,剂量才能决定一种物质是否有毒或是否致癌。而且,即便是某种物质致癌,还要看到,这只是食物中的一种,与人们所食用的其他物质比较起来,无糖饮料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此外,致癌和患癌还有其他的大量因素,如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等。

另一方面,按照IARC对致癌物质的分类,也有程度的不同。根据致癌物质引发癌症的概率和可能性,可以分为五类:1类:对人类有确认的致癌性;2A类:对人类很可能有致癌性;2B类:有可能对人类致癌;3类:尚不能确定其是否对人体致癌;4类:对人体基本无致癌作用。

IARC将把阿斯巴甜列为2B类,在致癌物中是第3类,也即有可能,而非确认。如果与其他致癌物相比,阿斯巴甜致癌的可能性相对较轻。例如,槟榔被IARC定为一级致癌物,原因在于,槟榔纤维粗糙,长期嚼槟榔会造成口腔粘膜和牙齿的损伤;同时槟榔中含有多种化合物,包括生物碱,能直接杀死细胞,同时导致炎症,造成口腔损伤。

槟榔的物理损伤和化学破坏,加起来能造成口腔黏膜的持续损伤,因此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致癌风险。但阿斯巴甜并非如此。2B类致癌物的定义是:对人体致癌的可能性较低的物质或混合物,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的致癌性证据尚不充分,对人体的致癌性证据有限。这些物质和因素有咖啡、泡菜、手机辐射、氯仿、滴滴涕、敌敌畏、萘卫生球、镍金属、硝基苯、柴油燃料及汽油等。

咖啡和泡菜都属于2B类,又有多少人不喝咖啡和不吃泡菜呢?同理,对待阿斯巴甜也应如此。

根据一些研究,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和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对阿斯巴甜的安全剂量给出了推荐值,即每日可接受摄入量(ADI)。FDA的标准是,每千克体重阿斯巴甜的摄入量在50毫克以内,EFSA的标准是,每千克体重阿斯巴甜的摄入量在40毫克以内。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分别于1980年和1993年对阿斯巴甜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同样给出每日可接受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0-40毫克。

现在,国际上销售的一瓶500毫升的无糖可乐里,阿斯巴甜的含量最高是0.3克。一名体重为60公斤的人,每天摄入3克阿斯巴甜才会达到FDA的限制,每天摄入2.4克阿斯巴甜才会达到EFSA的限制。因此,每天要喝10瓶无糖可乐才会达到FDA的限量,喝8瓶才会达到EFSA的限量。

显然,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多少人能一天喝8到10瓶无糖可乐或其他同样剂量的无糖饮料。

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规定,阿斯巴甜上限为每日每公斤体重60毫克,相当于体重为60公斤的人每天喝超过12瓶(罐)330毫升仅使用阿斯巴甜作为甜味来源、且其添加量达到标准上限的无糖饮料,才会达到摄入量的上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极少有人能每天喝12瓶无糖饮料。

对于无糖饮料的取舍,还必须与摄入其他方面的饮食来比较。无糖饮料是为了减少人们食用更多的糖,如果不喝无糖饮料和吃无糖食品,就必然会让更多人选择含糖饮料和食品,尤其是儿童和女性。摄入过多的糖则是世界卫生组织所不认同的,因为糖摄入过多与肥胖、心脑血管病和癌症的关联性更强。比较而言,摄入阿斯巴甜的饮料和食品,比摄入纯粹的含糖饮料和食品更安全。

当然,最健康的饮料是白开水、茶水,但是,如果每天成人的饮水量为1500到2500ml(以200毫升为一杯,约7.5杯至12.5杯),则喝一两杯无糖饮料,其余的喝白开水或茶,既无损健康,也无伤大雅。

同样重要的是,阿斯巴甜无糖饮料和食品可能致癌的机理和证据,现在并不清楚,并且存在争议。有研究发现,阿斯巴甜在人体内水解之后,会生成氨基酸(天冬氨酸、苯丙氨酸)和甲醇,甲醇可致盲和致癌,急性中毒还可致人死亡。同时,天冬氨酸和苯丙氨酸摄入过量,也可导致抑郁以及伤害神经系统。但是,其中的剂量关系也并不非常明确。

不只是阿斯巴甜,目前食品饮料行业常用的食品甜味剂,还包括木糖醇、麦芽糖醇、赤藓糖醇等低倍甜味剂,以及甜蜜素、糖精、安赛蜜和三氯蔗糖等人工合成的高倍甜味剂,也有一些天然高倍甜味剂,如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等。

有研究称,包括甜菊糖苷在内的甜味剂,会欺骗大脑的甜味神经,从而引发胰岛素分泌混乱,但这个结论还须要进一步证实。不过,如果比较天然和人工甜味剂的话,还是天然甜味剂的安全性更高一些。

从评估的证据取舍来看,IARC应当参考和采用数十年来高质量的科学研究证据,避免选择低质量的科学研究结果,以免误导消费者。同时,关于阿斯巴甜在内的甜味剂的致癌性,更需要因果关系和直接关系来证实,而不是引用相关关系。而且在相关关系方面,还要排除假相关关系,并要考虑是唯一相关关系还是多种相关关系,才有说服力。

目前看来,无糖饮料和食品并非不能食用,而是不要食用过多,一天一两瓶(罐)无糖饮料并无大碍。但是,有一点是确认的,对于极少数患有苯丙酮尿症(一种遗传疾病)的患者,由于无法代谢苯丙氨酸,不能食用含阿斯巴甜的饮料和食品。

作者是北京学者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