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林生:从反传统到传统创新
1910年代,中国学界展开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1915年)和五四运动(1919年)。这两次运动,前者着重宣扬科学和民主的价值观,后者高举爱国主义大旗,强烈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当时全中国人民在反传统的号召下,对封建、迂腐和落后的传统文化,展开全盘严格检验和批判。传统文化在“科学”和“民主”新思潮深刻影响下,面临道德观念、价值信仰和政治秩序等层面的危机。
新文化运动推崇民主和科学的思想理论,显然与儒家所遵行的孔孟之道背道而驰,所以,“反传统”的反帝、反封建成了新文化运动持续高涨的口号。面对内忧外患和社会动荡不安的局势,由先进知识分子发动的新文化运动,可说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波涛汹涌的思想革新运动,也带动后来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
纵观地说,“反传统”的主要内涵,不仅体现在文化的范畴,也涉及政治制度、社会礼俗、家庭伦理和个人的思想意识等多个层面。新文化运动有以下几个“反传统”的重点:
一、封建礼教:摒弃一切宗法制度、家长制度、包办婚姻等旧框框;二、保守主义:废除所有具有封建意识和文化传统的腐朽教条;三、语言文学: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旧式文学和文言文书写形式;四、男女平权:反对一切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伸张男女地位平权;五、政治制度:以民主、自由取代君主立宪、地主制度和军阀专制。
这场波澜壮阔的文化革新运动,撼动了全中国上下,每个阶层都受到长远和深刻的影响,时间跨越30年。到了新中国新政府成立后,这场运动才总算划上了句号。
中西文明的本质差异
一个世纪过去了。今天,中华文明仍然扎实地屹立在中国广袤的土壤上,散发着绚丽灿烂的光辉。传统文化经过新文化运动的严峻洗礼后,并没有在历史上销声匿迹,反而像金蝉脱壳、浴火重生,继续茁壮成长。事实上,中华文明已逐渐融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现代文明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古老的中华文明,为什么历尽风风雨雨,经过岁月的煎熬创伤,到今天仍然生机勃勃,不像其他古老文明,早已消失在世界舞台上?学者专家对这个问题,由不同角度得出一定的看法。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在《当中国统治世界》里说:“中国作为一个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永远不会成为另外一个西方国家。中国的崛起必然深刻影响世界格局的演变。”
西方文明是现代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并不等于现代文明。西方绝大部分国家,是以种族血统和宗教为建国架构。在文化方面,多数国家视理性思考和探索事物本质的希腊、罗马古文化的科学观、哲学观为圭臬。由于建国历史短暂,许多价值观并不是西方国家的固有传统。所以,西方国家只能说是民族国家。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则以多元民族为架构,以中华文明为正统,即使是入主中原的异族,如魏、晋、南北朝、元、清等仍号称中国,遵守并继承中华文明的治国准绳,跟西方民族国家的建国架构,绝然不同。
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文化在希腊、罗马的哲理基础上,增添了许多新的文化元素,譬如民主、自由、法制、人权、契约精神等等,把西方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日本春山先生一度认为,那是人类理想社会的极致境界。中华文明却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上,本着“有容乃大”“和而不同”和“以和为贵”的包容精神,融会吸纳西方文明的精髓。在民主、自由和人权的诠释上,提出公平、正义、多数共识、生存发展、问责等标杆,显示了东西文明的本质差异。
现代文明和传统创新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交通枢纽,新加坡人有幸能广泛接触到许多现代文明所涵盖的先进理念。另一方面,新加坡人都清楚,在多元种族的社会结构里,个别族群的文化传承是国民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失去个别族群的文化传承,个别族群就无法展现自我的文化自信。对多元种族的社会结构来说,显然是产生矛盾冲突的主要根源。所以,新加坡积极推行双语教育,目的是塑造一个多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和谐社会。
文化学者费孝通1990年曾在“东亚社会研究国际研讨会”上对文化传承问题提出四句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费老针对世界不同文明和睦相处的四大原则。首先,是对自我文明存在价值,予以珍惜和肯定,从而确立自我的文化自信。其次,对不同的族群文化,应抱着开放、包容的心态。再者,对不同文明间的差异,应采取和而不同的客观理性高度。最后,不同文明应相互融汇、吸纳,取长补短,天下趋于大同。
移居海外的华人族群,在维系族群特色时,也面对文化传承的问题。中华文化涵盖面既广且深,有着丰富的积淀,但也不是十全十美和完整无瑕。所以,我们在肯定文化传承必要性的同时,也要精挑细选,严判文化元素的优劣本质,然后作批判性的抉择。
其实,新加坡在文化层面,已经展现了不少具有特色的传统创新,有些项目还在努力进行中,譬如:
一、广开门户,引进异族参与
许多非物质文化活动,如琴、棋、书、画、华乐、歌剧、茶道、武术、舞狮、舞龙等等,基本会员多以华裔为主。如果广开门户,鼓励、吸收异族会员,一起参与活动,自然会展现更好的气氛和效果。同样,如果印裔的跳火节,巫裔的斋戒月(Ramadan),有他族的参与,情况会更热闹。
二、彰显新加坡的饮食文化
新加坡的小贩中心和食阁散布各地。各族群都能品尝到适合胃口的美食,既方便又便宜。所以,旅游局应列之为旅客必知的新加坡饮食文化。
三、为跨族群文化活动申遗
新加坡每年都举办妆艺花车大游行,各族群参与者都盛装演出,节目内容也日益丰富,是现代信息科技、人工智能跟传统文化结合的结晶,值得向联合国申遗。其他跨族群的文化活动,如街舞、电玩竞赛、歌艺比赛等,都给新加坡增添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重振传统的教育精神
华裔族群的宗乡团体,一向是华文教育堡垒。新加坡教育制度改变后,宗乡团体跟教育事业似乎脱了节。现在是宗乡团体重新出发,出资出力扶持同乡子弟教育深造,赞助学生到海外浸濡,培养同乡子弟接棒传承的时候。这是功德无量之举,可使薪薪之火,生生不息,无悔于先辈和后人。
最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独立后颁布了《妇女宪章》,对各民族的文化传承起了革命性变化,保障新加坡妇女的平等社会人权和地位。《妇女宪章》让新加坡妇女名列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各族群的陋习和传统,如童养媳、媒妁之言、三妻四妾、买卖婚姻等,都属于非法勾当。男女同工同酬更是不在话下。
作者是退休语言文化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