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胜舟:“富民强国”好于“富国弱民”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海关、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分别发布上半年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多项主要指标增长乏力。如果考虑去年春上海逾两个月封城带来的低基数效应,今年6月、二季度、上半年经济增长更不乐观,有些指标甚至已负增长。例如,上半年进出口商品总值按美元计价分别同比减少6.7%和3.2%,6月跌幅更大,分别同比减少6.8%和12.4%;主要税收收入项目普遍同比负增长,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大跌20.9%;6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持平、环比下降0.2%,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5.4%、环比下降0.8%,美欧发达经济体深陷通胀,中国却担忧出现通缩。
最大的问题还是对中国未来预期悲观、信心不足。坦率地说,这个信号至少在2022年10月24日已经清晰展示。当日中国A股三大股指收盘均跌逾2%,其中沪指跌2.02%、深成指跌2.05%、创指跌2.43%,沪指失守3000点,沪深两市超3800只股票下跌;香港恒指大跌6.36%,跌幅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大;美国的中概股普遍大跌,其中拼多多暴跌33.47%。
三年严厉防疫,出发点是好的,但动态调整晚了半年,民生与民心元气大伤。何况防疫期间自伤太重,对平台、教培、房地产等万亿元量级的行业监管过严、发力过猛,时机也不对,深度冲击就业和经济,与疫情叠加更是雪上加霜。民企已成惊弓之鸟,不可能一夜之间、一个文件、一次座谈就安抚如常。
相当一部分经济学者的解决思路还是基于“国”的视角,聚焦于更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忽略了“人”的正当利益和需求。
当然,内外环境都为下半年中国进一步降准、降息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概率。但由于就业、收入不景气,未必能如愿刺激民间投资和消费。一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数次降息、降准,上半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同比下降0.2%,人民币存款仍然增加20.1万亿元(约3.7万亿新元),同比增加1.3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1.91万亿元。
财政政策发力有三个制约
财政政策继续发力,受限于三个制约:一、边际效益递减,优质项目越来越少,利息越来越难支付,短期增长后形成更大的债务;二、政府主导投资,不可避免效率低下,政绩工程、冲动工程屡禁不绝,浪费和腐败触目惊心;三、地方债难以为继。据财政部数据,截至2022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35万亿元。表面上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37万6474亿元限额以内,真实情况是地方政府未必有勇气完整上报负债情况,地方城投公司多年债务能否穿透厘清、审计、监管,也是疑点。西部一些穷县,近两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券,首先用于维持基本运转,保证开门和发薪,已无力顾及投资发展。
笔者浅见,不妨拓宽思路,通过社会政策倾斜发力。就业、收入、住房、医疗、养老、托育、教育、帮困等问题,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通常牵涉民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由中央逐个顶层设计,公示时间表和路线图,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解决。民生改善消除后顾之忧,有利于普遍受益的民众增强对自己、未来、国家的信心,可持续消费、可持续增长、可持续复兴就水到渠成,还可解决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富民强国”肯定好于“富国弱民”。
马克思敏锐洞察早期资本主义的结构性矛盾,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改良进步。马克思主义有很多流派,有些是挂羊头卖狗肉,有些只是伪科学,马克思生前多次宣称,只知道自己不是这种“马克思主义者”。迄今为止,最接近马克思设想的社会政策和公平正义,未必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而是北欧资本主义国家。假如社会主义国家不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不为底层的弱势群体和普遍工薪阶层谋取正当利益,就不存在任何合法性,必然异化为特殊的利益集团,迟早被人民唾弃。
多策并行扭转信心不足
暂时信心不足,可以多策并行,扭转纠偏,实现公平正义。以刺激消费为例,有的经济学者还在呼吁发放消费券,去年上海封城进入尾声,笔者也曾呼吁,但目前判断一次性消费券已于事无补,更好的做法是尽快制定并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让中国民众对未来收入有稳定的预期。
以青年就业为例,经济疲软,提供不了足够就业岗位,可以推广一些高校的好经验,为应届毕业生提供母校助教、助研、助管等岗位,一般期限一年,特殊情况两年,提供生活费和优惠住宿。不需要全日制,既方便学生有时间找工作、考研、考编,又可安置更多毕业生。
以增加人口为例,青年自己生存都难以保障,怎么可能愿意一而再、再而三生娃?政府应换位思考,针对每个生育瓶颈出台对应扶持政策,包括但不限于:女性平等就业;为生育员工多的企业多减税;三年学前教育划入义务教育(下一步还可将高中三年划入义务教育)等。
以房地产为例,必须坚持“房住不炒”,也要逐步消除此前大泡沫和金融属性,满足刚性需求和改善需求。此前投资的过高获利、投机的不当获利,通过新政缓慢挤出,包括但不限于:按持有套数和人均面积梯次新增房地产税、遗产税、赠与税,梯次提高二手房交易时的各项税收。
以养老金为例,应逐步实现两个70%。即逐步将国企尤其是央企上缴利润比例提高到70%,逐步将国企上缴利润的70%划入全国社保基金,两个比率高于三分之二的绝对多数,才能体现全民所有、全民共享、全民受益。每年全国各地国资委都要公布代管国企的上缴利润,提高透明度。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届大陆政府中央的三中全会主题都是改革,已成惯例。外界对7月底政治局会议期待较高,笔者反而对二十届三中全会期待更高,但愿主题是深化改革开放,且如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一样,让世人眼睛一亮,感受到新班子的抱负和实干。开放其实包含于改革之中,提法上单列更好,突出其地位和作用,正如中国人习惯表述“宪法和法律”,宪法也是法律的一部,因是特殊的根本大法,所以单列。
三中全会10月中旬召开居多,基于目前经济疲态,可考虑提前到9月中旬召开,为四季度打经济保卫战(即国内生产总值(GDP)“保5”)留足更多时间,且系列配套政策不宜按惯例等三中全会之后推出,部分可提前出台。
实际上,已经这样做了。包括近日通知将去年11月11日出台的房地产政策措施(即“金融十六条”)第四条、第八条适用期限,延长至2024年12月31日;大陆政府中央、国务院印发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共三十一条;商务部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促进家居消费的政策措施,共十一条;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措施十条、促进电子产品消费的政策措施十二条。
万马齐喑究可哀,公共政策需要更充分、更宽松、更透明的辩论。真理越辩越明,共识越辩越多,人心越辩越齐。有不同意见很正常,有不同利益也很正常,合法博弈、合理妥协,各方都往中间走,不必由小圈子的精英闭门造车。在公开辩论和试错中,逐渐形成共识和妥协,如此执行阻力更小,也方便民众监督。这种做法符合时代和民意,无论是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定义,还是联合国首倡的“治理”概念,或是大陆政府提出的“全过程人民民主”,都有共通之处。
作者是中国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