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兵云:被误读的人民币国际化
《联合早报》5月27日刊发的金建国先生《人民币无法取代美元》一文指出,“美元的主导地位依旧稳固”,并引用“中国最准的分析师”洪灏的观点——“中国GDP将在2033年超过美国,但预计到2050年美国将再次反超中国”,最终得出结论:“去美元化对中国而言是一个极为有利的对外战略,但遗憾的是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看不到这一结果。人民币国际化永远也走不到取代美元的一步。”
人民币正在努力实现国际化并试图取代美元,是国际学术界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这种观点背后的逻辑是,中国认定美国及美元霸权开始不可逆转地衰弱,中国政府力图抓住时机主动出击,推动人民币取代美元以成为世界货币。换言之,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中国在对本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高度自信的基础上,挑战美国和美元的霸主地位。笔者认为,这类观点严重误读了近年来尤其是俄乌战争以来,中国政府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因。
第一,中国政府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对冲美元霸权对中国经济构成的巨大风险。俄乌战争爆发后不久,美国将俄罗斯部分银行踢出SWIFT国际结算系统。2022年6月,美国财政部宣布冻结300亿美元(约404亿新元)俄罗斯个人资金和3000亿美元俄罗斯中央银行资产。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经常利用金融霸权制裁伊朗和朝鲜等对其不友好的中小国家,人们对此司空见惯;但这是后冷战时代,美国第一次对一个世界主要大国俄罗斯进行如此严厉的金融制裁。这不仅令中国这个目前美国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惊觉,也令其盟友和伙伴国不寒而栗。
台湾已经成为中美战略竞争的最前线,“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的言论甚嚣尘上。一旦台海有事,中国极有可能遭受比俄罗斯更严厉的制裁。虽然中俄经济体量不可同日而语,但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远高于俄罗斯,经济脆弱性也远甚于俄罗斯。一旦明日中国重蹈今日俄罗斯之覆辙,在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够高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将遭受巨大损失。深知经济发展重要性的中国必然未雨绸缪。
第二,借势削弱美元霸权。美元和美军是美国维护霸权的两大支柱,而美元是基础中的基础。美国经济在拜登执政的前两年,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为5.7%;2022年实际增速为2.1%,在通胀的影响下,GDP名义增长率为9.3%;2022年中以来,通胀开始下行,美元持续走强。但美国经济仍然面对巨大的通胀压力,1950年以来,美国共经历过七次去通胀,均未能避免衰退的苦果。
为了去通胀,美元持续加息,这导致斯里兰卡等数十个发展中国家的外债危机持续加剧;其他国家的货币也面临持续走弱的压力,“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麻烦”(曾担任美国财政部长的约翰·康纳利所言)。天下苦美元久矣。打破美元一家独大、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强大,是全球10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国,发展潜力巨大,这些都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条件。借势削弱(而不是推翻)美元霸权,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对中国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利远大于弊。
第三,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有其他好处。美元作为世界货币,享受着对全球所有国家征收铸币税的特权。欧元、英镑和日元等其他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货币,也部分享受到此特权。在俄罗斯积极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等有利因素的推动下,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持续提高,它也将获得一定的铸币税。随着越来越多国家与中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中国相关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汇率风险正在逐渐降低。此外,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也有利于扩大中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影响力。
对中美之间的综合国力及经济实力差距,中国有非常理性的认识。对人民币国际化须要满足的条件及可能遇到的挑战,中国也有清醒认知。中国并没有盲目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更没有自负到相信在可预见的将来,人民币能取代美元。
作者是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