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柳伊:对择业“空窗期”毕业生,社会不妨多些宽容
来源:《新京报》评论
作者:韦柳伊
最新公布的中国4月份就业数据显示,青年失业率继续上升,达到20.4%,这让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再次被聚焦。
最近一段时间,互联网上掀起的“全职儿女”“脱下孔乙己的长衫”“中国人能不能拥有GAP(短暂的休息)”等一系列讨论,折射出当下一些毕业生面对就业问题的心态转变。这些话题看似是在探讨毕业生就业新出路的可能性,但也折射出当下毕业生群体缺乏就业安全感,饱受就业焦虑困扰的心态。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相当一部分就业焦虑,来源于“应届生身份”所带来的“精神内耗”。
应届毕业生是国家重点保障的就业群体,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每年会留出数量可观的应届生岗位,民营企业也普遍在管理培养等方面对校招员工有所倾斜。因此,越来越多毕业生将应届身份看作只有一次的“护身符”,不免滋生出患得患失的焦虑情绪。
近年来,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毕业生求稳心态凸显,考研、考编成为应届生的普遍选择。而那些失利的考生,往往为了保留应届身份选择暂缓就业。
按照相关规定,毕业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可将户口档案在学校留存两年,保留应届身份以继续寻找合适的工作,也就是所谓的“择业期”。但在实际招聘过程中,一些用人单位对处于择业期的毕业生认可度并不高。查询部分互联网企业招聘信息发现,这些企业几乎都不接受此类群体的校招简历投递。类似的门槛限制,加剧了部分择业期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不仅如此,不少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对待就业的观念也较为陈旧,不接受择业期等新境况,不认可大学生从事体力劳动或互联网新兴职业,动辄认为“书白读了”“有辱斯文”。这些落后的观念在今天仍有市场,也客观上加剧了青年学生群体的就业焦虑。
针对应届生就业难,国家层面已经开始采取行动。5月15日,人社部等十部门启动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聚焦的正是离校择业学生和青年失业人群。类似的就业帮扶计划,无疑给了择业期毕业生更多就业机会。
此外,越来越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招聘公告中注明“在两年择业期内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视同应届毕业生”,也是一个积极的趋势。
与此同时,用人单位也不妨更加宽容一些。择业期不断尝试导致简历存在空白,并不能说明求职者能力的优劣。破除不合理门槛限制,给予平等的应聘机会,不仅有利于缓解择业期毕业生的就业焦虑,更有利于用人单位招聘到符合需求的人才。
青年群体思维广阔,观念崭新,正处于确定事业方向的开端,即使短时间内处于择业“空窗”,也无须过分自我苛责。重要的是保持信心,让自己的就业择业观念更加多元,更加适应社会需求。
作为2023年应届毕业生,笔者过去一年中也经历了诸多尝试,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迷茫焦虑之中。在社交平台与同龄人“吐槽”、互相打气,也已成了我一种生活的常态。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我也经常重整精神,刷新自己,随时做好出发的准备。
总之,社会对毕业生就业不妨多些宽容姿态,从制度设计、用人心态、发展眼光看待大学生就业,织好就业容错率这张“安全网”,让青年人更加从容地找到适合自己、适应社会的就业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