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留俊:冠病虽散场 警示不可忘
2020年1月30日到2023年5月5日,这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冠病(Covid-19)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间。当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宣布这一公共卫生领域最高级别警报解除时,世界长舒了一口气,三年多的提心吊胆与直面死亡终于过去。然而许多人都提醒说,警报虽然解除,疫情还没有过去;冠病虽然慢慢散场,但留下的伤痛与警示绝不可忘。
一是逝去的生命和健康不能忘怀。世卫组织于5月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病毒感染者累计6.87亿人,其中康复者6.59亿人,死亡686万6945人,仍有约2062万人处于感染未康复的状态;谭德塞个人估计疫情死亡人数至少2000万,几乎是他工作的官方机构公布数字的三倍。如果把世界各国标准不一的统计数据放在一起,加上还有不少国家根本没有统计,逝去的生命更加难以确计。至于冠病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虽因人而异却无法忽视,各种心脏、肺部、脑神经等后遗症时刻提醒活着的人们,疫情曾经来过,这是人类的劫难,值得用全部身心去总结教训并防患未然。
二是公共卫生危机的溯源不能停歇。世卫组织的警报解除了,可是溯源工作还没有结果,不知今后还有多少专家继续这一工作,大家很担心就像历史上许多悬案一样会不了了之。
冠病作为人类遭遇的最近一次大规模疫情,是迄今为止世卫组织宣布过的七大“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2005年《国际卫生条例》颁布起)中最严重的一次,实在不应该等闲视之。溯源不一定是为了追责,而是找到疫情的根源,为的是避免下一次的灾难降临,毕竟瘟疫是人类最大的杀手之一。如果源于自然,那就要找出生态环境的哪一环出了问题,激浊扬清还有希望;如果出自人为,那就要警惕少数人带来的巨大危害,惩前毖后为时不晚。
三是对科学与人权的思考不能倒退。在三年多的疫情防控过程中几经波折,各国的防控政策和力度不尽相同,也就出现参差不齐步调不一的效果,致使疫情一再延宕,造成一些无法挽回的损失。这里的主要问题其实就是关于科学与人权的思考,在重大的人类灾难面前,总是会出现类似争议,即按照科学方法办事,会损坏部分人的短期权益;如要严格尊重每个人的权益,则会使整体利益得不到保障。这样的争议并不鲜见,只是人类早就学会了在大灾难面前以集体利益为重的思路,为何时至今日依然有人以极端个人主义的理念,破坏共同的防控努力,实在是对人类共同历史及命运的无知和轻视。
四是法治和善治的追求不能放弃。共同的疫情防控绝不意味着对法治和善治的漠视甚至破坏,即使紧急情况也不能成为持续违反法律的理由。有的国家很明晰地在制定防控政策之前,将国家调整到一定程度的紧急状态,世卫组织的警报就是理据之一,然后可以采取相应的合理合法措施;有的国家明确指出防控政策的具体指向和目标,如什么情况下针对哪类特定人群,或只有什么群体可以采取限制公民自由的措施等,这都是对一个社会法治精神的锤炼和提升。但也有一些地方还是出现侵犯隐私滥用权力的情况,可怕的是有些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违法行为,更有甚者,是事后也没有任何救济措施。这样的伤害恐怕绝不能以“不可抗力”为借口。
五是人类的合作不能迟疑。冠病疫情是人类共同的敌人,但人类在抗击疫情时基本上各自为政,甚至表现得自私自利。如果说以国界线为区隔,防止疫情蔓延,是迫不得已的做法,在检测、疫苗、药物等物资和技术上的封锁和垄断,只能证明个别国家的自私与短视。对于这样传播力高的病毒,以邻为壑的做法,只会使得所有努力事倍功半或前功尽弃;如果病毒有智慧,通过疫情的尝试,它会对战胜人类充满信心,因为即使在这样的紧要关头,人类还是没有学会通力合作。
在世卫组织的通告下,冠病疫情正在慢慢消散,逃过一劫的人们在庆贺时,千万不要忘了捡起这些伤痛与理性,否则真的不知道下一次是否还会这么幸运。
(作者是中国扬州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