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新:后安倍的亚太变局
来源:中时电子报
作者:陈一新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8日在奈良为自民党参议院助选发表演说时遇刺身亡,牵动自民党内派系重组、内阁改组、修宪走向,以及日美陆台在亚太地区的互动与关系。
安倍辞世后,不仅自民党内的派系重组,而且也不无可能牵动小幅度的内阁改组。安倍生前是自民党内最大派系清和会的领袖。这次在日本参院改选后的最大赢家岸田文雄应会竭尽全力拉拢清和会以进一步巩固在党内的势力。自民党内派系的重整当然也会反映在随后的内阁改组。如果岸田收编清和会的过程顺利无阻自然就没问题,否则就可能透过谈判进行交换关系,包括内阁人事的成员调整与修宪的推动。
日本战后的外交政策一向以美国马首是瞻。从日本1991年派遣扫雷舰参加波湾战争、1996年提出“周边有事”的概念,以及2000年左右将自卫队预算首次突破宪法规定不得超过全国生产毛额1%的上限,背后都有美国的身影。可以说,日本从和平宪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接近修宪,相当程度是受到美国的鼓励。
虽然日本是否修宪取决于日本支持修宪的自公联盟与反对修宪的立宪民主党等在野政党之间朝野协商的结果,但美国的态度无疑也非常重要。不过,受到俄乌战争、全球性通膨、能源、供应链严重受损等危机的影响,美国总统拜登的支持率目前仅有33%,连民主党内反对拜登竞选连任的都高达64%。因此,基于选举考量,拜登是否会支持日本修宪,不无疑问。
这次安倍遇刺身亡,最感到忧心的莫过于中国。北京不仅忧心安倍过世后日本的右翼势力可能进一步扩张,更呼吁日本应记取历史教训,不要推动修宪。若是岸田决定暂时停止推动修宪,则日中关系可望进一步改善。在可见的未来,特别是北京宣布“台湾海峡不是国际水域”之后,加上大陆机舰不断扰台,又时不时在台湾附近举行针对性的军演,两岸关系的紧张情势可能会不断升高。日中关系若有改善,台湾国安团队的神经可能更要绷紧一点。
不过,即使是日中改善关系,但也不可能改变美中两大集团高度竞争的态势。美中竞争霸权领导已成定局,未来最多是缓急与程度上的差别,再也不容易回到从前。
安倍是“自由与繁荣之弧”的倡议者,也是后来成为“印太战略”、“四边安全对话”的推动者之一。这项安倍的政治遗产也成为菅义伟、岸田文雄先后两任首相推动日本外交与战略的主要圭臬。
在美国将中国定位为“全世界唯一有意也有能力挑战全球秩序的国家”以及北约将中国定义为对欧洲构成“系统性的挑战”之后,日本已与美欧进行更紧密的联结。俄乌战争的爆发、中日两国在钓鱼岛与东海的摩擦加剧,以及中俄两国机舰不断在日本海域秀肌肉,都让日本对自己的安全环境日益感到不安。岸田甚至成为首位应邀参加北约峰会的亚洲领导人,响应拜登政府正在筹组的两洋联盟,在全球扮演更吃重的“反中”角色,已经势如骑虎。
蔡英文政府在安倍去世之后,针对安倍对台湾的贡献说了很多的溢美之辞。安倍在一场演说中主张“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也是美日安保有事。”他并呼吁美国对台“战略模糊”已经过时,应该改为“战略清晰”,以吓阻大陆武力犯台。问题是,这些话如果是他担任首相时所说,意义自然非同凡响,但这些话却是在卸任之后所说,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在实际作为上,安倍2012年第二次担任首相后,多次带领自民党在国会选举获得胜利,权力如日中天,但却没有同意将苍龙级潜舰技术出售给台湾。2017年美国前总统特朗普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PP)后,安倍主导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定》(CPTPP)的缔订,但却从未对台湾的参与公开表示支持。
在安倍遇刺辞世后,国际大格局在表面上的变化似乎不大,但是日本、美国、中国大陆与台湾的政局变化与走向,却可能对互动关系带来微妙而深远的影响,值得持续关注并滚动式地研拟因应处理的对策。
作者为淡江大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系荣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