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俊飞:以制度创新发展香港特色资本主义
作为中西合璧的国际化经济体,香港有条件发挥兼容并蓄、开放合作的底蕴,从世界各地资本主义历史中,总结出崭新的模式,既走出适合自己的道路,也为人类文明做出独特贡献。
伍俊飞
在回归25周年之际,香港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步入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香港各界宜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群策群力,把握大方向,确定大思路,在制度创新方面做出调整和贡献。企业家于品海最先提出的“香港特色资本主义”概念,可以成为香港制度变迁的目标性框架。他如此直截了当批评当前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世界上“最腐败和最扭曲的资本主义,它是原教旨的资本主义,从英国血汗工厂时期到今天没有本质上的改变,只有过局部修正,当年港督麦理浩的社会改革就是其中一次最主要的修正。”
他认为,生活在“一国两制”框架内的香港人,未能批判性地认识到香港经济的制度缺陷,特别是长期形成的既得利益结构,导致少数人垄断经济增长成果,独占中国大陆高速发展的红利,因此有必要改革和发展香港的资本主义。他相信,这种资本主义既不同于港英殖民统治时期的政策,也不同于欧美国家目前实行的资本主义,而是适合本港社情的新型资本主义,即“香港特色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制度既有优越之处,亦有天然内在缺陷。它的优点是可以通过市场竞争和利润回报,激发个人的自利本能,挖掘个人的创造、创新和创业潜力,达到推动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增长、积累物质财富的社会效果。它的缺点是资本和“经济人”的自利动能,在不受适当约束的情况下,容易走向极端,出现无序化发展势头。在法律规定的财产继承权保护下,导致劳动者特别是弱势群体,可能世世代代在财富分配中处于劣势,激化社会内部的利益和阶级冲突,危及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财富与收入分配不平等是全球性现象,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在其系列著作中,对此做了细致的描述和分析。他指出,劳动者创造的财富一直根据有利于资本阶层的社会结构进行分配,由此而生的社会不平等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建构,而非经济或技术的自然产物。
在全球化时代,资本可以全球自由流动,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则受到民族国家体系的诸多限制,这令资本阶层获得更大比例的财富,特别是金融和地产资本,而普通劳动者很少能够享受社会经济增长的红利,尤其是资产升值的收益,这导致家庭分享的经济利益相对愈来愈少。主流意识形态竭力为这种不平等现象辩护,赋予其合理性,维护完全有利于资本和资产拥有者的不公平分配结构。这直接引发了全球范围内以“占领华尔街”为代表的民粹主义运动。
作为一个被英国统治超过150年的经济体,香港既有殖民统治遗留下来的畸形管治结构,又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这就带来香港社会所谓的“深层次矛盾”。过去25年来,香港的管治深受教条主义,或称“本本主义”的毒害,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社会实际上经常处于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的状态。
坚持“裙带资本主义”
香港的社会科学研究与其自然科学发展类似,着重西方基础理论的延伸,而本土理论创造和应用型科研水平较低,因此学界和管治团队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流于肤浅,基本上停留于西方教科书层面。在实际施政中,管治团队缺乏对政府责任和市场角色的正确理解,政策出台往往不经过把西方理论本地化的过程,即使政策在执行中产生巨大负面效果,比如出现超过20万人口蜗居的贫民窟。他们仍然刻舟求剑,不思改革,懒汉似地死抱着书本上的教条不放。
香港管治团队和部分学界人士一度不承认社会存在深层次矛盾,顽固地坚持源于港英时代恶劣的“裙带资本主义”。这使得香港市民普遍觉得特区政府施政缺乏公平正义。香港的经济政策向企业与资本严重倾斜,政府拒不承担自己在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中的责任,把政府失灵包装成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金科玉律,结果令香港经济领域出现结构性双头垄断(duopoly)现象。经济垄断反过来更加限制特区政府的施政能力,加剧资本无序扩张的野蛮行为,令市场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近年来,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均问题在东西方都呈现恶化趋势。根据法国巴黎经济学院发布的2021年度《世界不平等报告》,全球最富有的0.01%人口占有世界11%的财富,最富有的10%人口占有全球收入的52%和全球财富的76%,而贫穷的50%人口仅占有全球收入的8%和全球财富的2%。
为扭转这种贫富悬殊局面,各国政府努力建立一整套公共机制,试图通过二次分配,引导资本为社会整体利益服务。皮凯蒂为解决财富分配不均开出的药方,是在全球范围内对富人扣掉负债以后的资产征收累进税,累进最高税率可达80%。皮凯蒂通过海量的历史数据和严格的逻辑分析表明,对富人征收重税,并不会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然而,作为一个高度国际化的离岸小型经济体,香港保持低税率和简单税制具有合理性,不能照搬皮凯蒂提出的做法。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目前它仍然是一个能够实现自身救济的制度。欧洲的福利制度为改良和挽救资本主义做了有益的探索,但新一轮全球化暴露出压低经济增长速度的缺陷,因此世界资本主义须要寻找新的救济之道。作为一个中西合璧的国际化经济体,香港有条件发挥兼容并蓄、开放合作的底蕴,从世界各国和各地区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中,总结出崭新的模式,既走出适合自己的道路,也为人类文明未来发展做出独特贡献。
让市民持有土地资产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于品海的“香港特色资本主义”只是一个初步构想,须要经过大量实际社会经济政策试验,才能逐步成型。传统经济学理论讨论了初次分配、二次分配甚至三次分配。为发展香港特色资本主义,为彻底解决香港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可以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方向、新趋势和新机遇,大胆尝试研究和拥抱创新型可持续的财富分配方式。
具体而言,在经济高度金融化和地产化的香港,为每位市民提供一定资产性收入,就是特区政府可以考虑的合理治理方案之一。在良性资本主义制度中,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进行资源配置,而私有产权制度给民众提供最基本的财富增长渠道。经济增长给民众带来的,不应只是劳动收入的增加,同时还应该有资产财富增值。如果香港市民同时获得劳动与资产的收入,那对提振本地消费、改善产业结构、维护社会秩序,甚至实现人心回归的目标,将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
我们建议特区政府把收回的北部都会区土地,集中放到一个大基金或投资公司,然后把公司股份无偿分发给全港市民,并规定这些股份只能被继承或者长时间(比如100年)持有后,在限制条件下交易。这样不分背景的每位市民都能得到同样多的股份,都能从北部都会区未来的土地和其他资产增值中获得收益。由于该公司持有北部都会区的土地资产,财务指标稳健得到保障。这实际上是一场“社会参与型资本主义”建设实验。
作者是香港紫荆党政策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