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评论:香港外防输入政策大改动 通关次序须先说清楚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4-23 09:48

来源:香港明报社评

港府放宽入境检疫限制及航线熔断机制,“五一”起非香港居民抵港,检疫要求与港人看齐,同一航班若有5人或5%乘客证实感染,相关航线才须停飞5天。航线太易熔断,航空公司不愿显著增加航班数量,机位供不应求,不少身处外地港人未能“扑飞”回港,熔断门槛可以适度放宽,这是技术调整,至于向非香港居民重开门户、只须在指定酒店检疫7天,则是政策重大改动。

全球疫情大流行未完,冠病病毒持续变种,现在显著放宽外防输入,对香港未来疫情及防控形势有何影响,难以逆料。中国内地强调现阶段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变,来自“与病毒共存”国家的外商则认为检疫是多余,一天都嫌多。港府试图走“折衷”之路,能否挣脱两头不到岸困境,仍是一大疑问。

放宽熔断属技术调整 非港人入境是改政策

第五波疫情去年底乍现,政府因应外防输入缺口,1月初收紧入境限制,包括收紧民航客机熔断机制,以及对奥密克戎疫情严重的国家,包括英美澳加等,实施禁飞令。当时港府解释,试过有抵港航班一机多达27人感染需送院,所以收紧外防输入规定。未料后来香港疫情急转直下,相比每日数以万计本地感染个案,输入个案显得微不足道。由于9国禁飞令导致港人无法从当地回港,官方上月宣布,4月1日起撤销禁飞令,另将熔断停飞日数由14天减至7天。当时行政长官强调,这不是“放宽”外防输入做法,而是“理顺”港人回港安排,他们回来后依然要在指定酒店检疫。

禁飞令撤销至今已有3周,观乎机管局数字,身处相关国家港人归途依然艰难,一大原因是航空公司认为港府熔断机制仍然太严,同一客机有3宗或以上阳性个案,相关航线便须停飞7天,熔断机制太易触发,因而不愿恢复或增加来港航班。以国泰为例,未来两月合共只有十多班由英国直航回港航班,很多港人子弟欲趁暑假“扑飞机票”回来,发现一票难求。从理顺回港安排的角度,既然撤销禁飞令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熔断门槛“适度”调整,当然可以考虑。

奥密克戎潜伏期较之前的病毒株为短,有研究指感染后一般3天左右开始发病,有意见则认为观察5至7天较为稳阵。现在政府将熔断停飞日数由7天再减至5天,熔断门槛则由一机3人,改为5人或超过乘客人数5%,以较高者为準,意即一架载客200人的航机,10人染疫才触及门槛,理论上输入风险必会高一些,能否做到妥善兼顾航班实际运作及防疫需要,唯有靠实践去检验。

前年3月全球疫情大流行,港府同月下旬宣布,除个别豁免外,禁止非香港居民入境。熔断机制放宽,某程度可视为技术调整,相比之下,取消非香港居民入境限制、检疫要求与港人看齐,却是外防输入政策一次根本改动,并不是官方所谓“适度调整”这么简单。港府最新决定意味,非香港居民只要完成疫苗接种、起飞前核酸检测阴性、抵港后到指定酒店接受7天隔离强检后,便可在港自由活动。

两头不到岸问题未解 政府通关需要二择一

政府新闻稿中,有关取消非港人入境限制的段落,并无具体交代理据,仅说这是“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作出。新闻稿将两项技术调整,即放宽熔断机制,以及抵港人士在机场快测缩短逗留时间,与开放非港人入境并列交代,表示这些变动乃是因应疫情最新发展、近期抵港人流与输入个案比例、香港应对疫情能力,以及整体社会经济需要,目标是在“坚持外防输入”下,回应需归港人士及相关业界强烈诉求。这种将政策大变动与技术小调整“炒埋一碟”的解释,令社会无法逐点对焦讨论。负责任的做法,是说清楚取消非港人入境限制理据何在,风险如何可控、如何符合社会整体需要、回应哪些业界哪些诉求、会否影响其他政策选择,例如与内地通关。

政府说坚持外防输入策略,但新闻稿同时提到,新规定是在维持现有外防输入措施的“基本要求”下作出,严格而言,打齐针及在指定酒店隔离7天,就是官方对入境人士仅余的“基本要求”。香港作为国际航空枢纽,疫情对货运影响有限,最大打击是客运,放宽航班熔断机制及非港人入境,有助恢复更多外地来往香港航班,可帮香港客运稳住阵脚,然而病毒不断变种,可以变弱可以变强,这是全球疫情发展最大变数。从防疫角度,现在香港只以外防输入“基本要求”轻装上阵,是否稳妥,需要更多更深入讨论,不应含糊带过。

内地强调动态清零不变,欧美则主张与病毒共存,鱼与熊掌,一年半载难望兼得。港府打算先与谁通关,是当下社会相当关注的问题,这次港府向非港人重开大门,是否朝先与海外通关踏出重要一步,特区主事官员有责任直面公众说清楚,不应再闪烁其辞。过去一段时间,跨国企业、外国商会以及一些常与外资打交道的香港本地商贾,都不满港府外防输入措施妨碍他们做生意,现在港府放宽入境限制,但在西方外商眼中,与病毒共存根本毋须检疫,7天酒店隔离仍嫌太长,新措施能否令他们满意,仍是一大疑问。港府不肯就清零或共存、先与谁通关,作一个清晰决定,半吊子的做法,结果可能还是两头不到岸。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