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俄乌战事拖延引发粮食安全及通膨疑虑
台湾《工商时报》社论
2月24日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至今已快两个月,除了引发原物料、零组件的供应链断链,石油、能源价格飙涨之外,对粮食的充分供应、价格的波动,冲击相当大。而因目前各方势力介入,短期内战事似乎也没有止歇的迹象,对粮食的供应及价格带来重大的威胁。
由于俄罗斯、乌克兰均为小麦、玉米、黄豆的出口大国,俄罗斯的小麦占全球18%,燕麦也占全球将近20%,乌克兰也是小麦、玉米的重要生产国,战事的发生对全球粮价的冲击不言可喻。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粮食价格已经大幅攀升,加上俄乌战事的开打,更是涨翻天。根据联合国粮食组织(FAO)3月份的全球粮价指数已上升至159.3,超越2月份的141.4,创下该指数自1990年设立以来的历史新高。背后原因即在于俄乌战事的延烧,其中以谷物、食用油的涨幅最大。
粮食、大宗物资,以及油价的飙涨,使得原本已经严重的通膨率更是火上加油。以台湾为例,3月的通膨率是3.27%,但核心物价上涨率只有2.47%,其中的0.80个百分点差距系来自油价、蔬果、大宗物资的上涨,使通膨率更不容易下修。而个别项目中,鸡蛋价格就上涨了23%、食物类涨了5.90%、外食上涨5.26%,肉类也上涨了4.54%,在在反映出粮食、大宗物资上涨的冲击。尤其是在俄乌战事之后,许多国家又因疫情封城,而致缺工造成的缺柜、塞港、供应链断链等,更使油价、粮食、大宗物资的价格因供给不足而上扬。
粮食价格对通膨率有相当大的影响。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生产者物价指数(PPI)也跟着大幅上涨。而粮食不像一般的原物料、零组件一样,通常会加工再出口,故对台湾境内物价的影响有限。反之,粮食做为最终的消费,或作为服务业的投入,比较容易反映到台湾境内物价的上涨。所以粮价的高涨对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影响也比较大。
另外值得讨论的是,粮食价格的上涨,对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大宗的中低收入族群冲击尤其大,粮食与饲料价格可能因俄乌战事而增加20%的涨幅,也会使全球营养不良人口大为增加。同时,油价、粮价的上升,又会带动服务成本的增加,也会转嫁到餐饮、外食的价格上升,导致民众的生活压力更大。
近两年来,由于冠病疫情的影响,台湾服务业受创严重,尤其是餐饮住宿、观光旅游已是嗷嗷待哺,再加上原料成本、数位转型成本的增加,更是雪上加霜。因此,俄乌战事一旦拖长,加上新疫情的出现,可能有不少的餐饮、旅游、住宿业者有面临倒闭的危机。
其次,最近全球天气变化多端,极端气候使得粮食欠收,反圣婴现象带来的缺水问题,使得粮食的生产不足,也进一步助长了粮价的飙涨。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俄罗斯的化学肥料在全球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化学肥料的上涨,也会推升粮食价格的上涨。
再者,除了粮食价格之外,粮食的安全也应正视。目前,全世界谷物保护主义兴起,欧洲不少国家如匈牙利、阿根廷、土耳其等宣布管制谷物出口,印尼、马来西亚也开始管制用于制造饼干、人造奶油、巧克力的棕榈油。未来如果发生粮食缺乏,许多地区,包括台湾可能会沦为有钱也买不到足够粮食的粮食安全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台湾是地缘政治关切的地区之一。由俄乌战事可以发现,粮食的稳定供给,在面临军事威胁的时候,是稳定民心、降低恐慌的重要依赖。以瑞士为例,为了因应突发的战争、紧张情势,瑞士的粮食、饲料、水、军需、防疫、生医产品(如口罩、酒精、防护衣、检测试剂、疫苗)等,均保持三至六个月的安全存量,以因应紧急状况。对处在地缘政治地区的台湾,在俄乌战争后,粮食的安全问题更应该被重视。
台湾向来高度重视半导体、电子资讯业,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政策,但偏颇的产业政策在土地、水、电等资源上,对农业产生排挤效果。因此,在俄乌战事之后,对台湾产生很大的警惕作用。政府应该重新思考产业M型化形成后,资源补助的调整,透过政策的设计减少粮食进口,增加粮食的自主率,以及台湾境内农业政策的检讨,来降低产业的倾斜。俄乌战事后的种种变化,政府对产业政策的调整似有其必要性。
随着气候的变迁、净零碳排,农业的造林、水资源的蓄积,在减碳上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农委会也强调积极建构更具韧性的农业以及粮食安全。因此,此时农委会应该适时检讨台湾整体的农业政策,包括造林、森林的复育、休耕条件的检讨、减碳的作为,以及青年返乡加入农业,以兼顾粮食安全、国安和净零碳排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