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云娜:稳控疫情就像戴好口罩——事在人为
来源:香港01
作者:黄云娜
香港特首戴不戴口罩,的确不应成为一个需要耗费宝贵公共资源去纠缠的问题,偏偏香港就是这样,在“应然”与“实然”之间总会出现鸿沟。然而,香港本不必然出现这种鸿沟。
第五波疫情非常严峻,自1月22日爆发以来,不到一个月内累计新增接近2.5万宗确诊病例,社会上下的“抗疫疲劳”早已达到临界点,整体充斥愤怒、恐慌和抑郁等情绪。
抗疫破防,“情绪”的出现确实不无道理;不过,也正是因为面对大型公共卫生危机,对于肩负抗疫大任的特区政府而言,“情绪”又是最不应该存在的东西,一旦被情绪凌驾了脑子、淹没了理性,难免影响专业判断,最终损害公众利益;偏偏,大家还是陷入了情绪,而情绪中的政府更加无法稳住大家的情绪。
特首林郑月娥1月25日出席行政会议之前首次被问及,疫情升温之下为何见记者时仍然脱下口罩发言,而当时已经连续第三天新增过百宗确诊病例;她回应指,那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做法,因为市民有需要清晰听到特首传递的信息,甚或有需要感受到她表现出来的情绪。直到20天后周二(2月15日),当日新增超过1500宗病例,她再次被质疑未能以身作则戴好口罩时,一再强调自己除记者会外完全做足防护措施,又呼吁“大家不要再纠缠这个议题”,因为当下必须“同心抗疫”,而她作为行政长官更要“负起这个主体责任,让市民知道情况如何”;不过,她未解释到底需要让市民知道什么“情况”,而外界普遍解作是她所发放的信息,以及她所释放的情绪。
疫情失控之下,“特首戴不戴口罩”的确不是应该耗费宝贵发问时间去纠缠的问题,也难怪特首或多或少透著点“不耐烦”的情绪;而根据她以往曾经形容自己受欺凌、被针对的心境来看,她大抵也会对这种围绕她个人行为的问题产生反感,甚或怀疑可能有人企图令她难堪。
不过,话说回来,特首又曾否考虑过,当她透过这种一般人都想不出来的方法与民共情,市民实际上到底会有什么感受、又会产生什么情绪?
这波疫情爆发之前,“陆港通关”明明只差最后一里路,但市民转眼之间等来的却是特区政府放纵机组检疫漏洞引起的社区传播,还有高级官员“顶风作案”出席港区全国人大洪为民生日派对的可笑丑闻,以及收紧到需要“禁止晚市堂食”的防疫措施——凡此种种,完全颠覆大家翘首以盼喜迎新年的心理预期,仿佛一下子就从天堂坠入地狱,实在很难不对具备“主体责任”的特首心生怨气,因为情绪产生之后往往需要透过归因进行转化,而官员的不合理行为和不称职表现正是最自然不过的宣洩口。
偏偏,当愤怒的情绪尚未得到排解,恐慌的情绪又随着与日暴增的确诊数字迎面袭来,在大家都被严格限制社交距离的时候,却看到那位“始作俑者”仿佛享有特权一般不必配戴口罩,这种“差别对待”着实难以令人信服,甚至因而产生更多消极情绪——难道说,特首就一定“百毒不侵”吗?还是说,“同心抗疫”只是说说,大可“身心不一”?
疫情防治之难,往往难于群众的配合,而若要大家乖乖配合,就少不了妥善管理社会情绪,因为社群本就充满情绪,而一个恐慌、怨恨、抑郁的社会,肯定比冷静、宽恕、舒畅的社会要棘手得多——
如果说,政府毫不在意市民的情绪波动,那么诸多防疫政策不但难以获得市民谅解,反而会衍生大量阴谋和猜疑,阻碍政策顺利推行;而如果说,政府没能排解社会负面情绪之余,反倒在有意无意之间向社会输出一些令人感到敌意的情绪,那恐怕只会强化社会的抵触情绪,甚至启动心理的报复机制,对抗疫工作百害而无益;但如果说,政府能够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和理性的判断,继而秉持互相尊重的原则和平等对待的态度,诚恳因应不同情况与市民进行有效沟通,相信定能带领社会把悲观情绪转化为积极力量,真正实现“同心抗疫”。
至于管理情绪之难,其实说难不难,就像“特首戴不戴口罩”这个无聊议题一样,只要她把口罩戴上,大家又怎会“纠缠”?而事实上,特首也并不是不能戴好口罩的,正如她前日(2月16日)为争取商界拨出酒店用作检疫而亲自透过视像会晤地产建设商会时,从政府新闻处发放的现场照片所见,即使身处诺大而没有人群聚集的会议室内,她都没有脱下口罩。但如果她在没有生命的萤幕面前都能做足防护措施,而出席记者会面对真人时却不能戴好口罩,就难免引人“纠缠”了。
防治疫情也好,管理情绪也罢,再难也不过“事在人为”。大陆政府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罕有就香港抗疫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特区政府必须把儘快稳控疫情作为当前压到一切的任务,事后各界力量资源瞬间就被动员起来了——捐借土地作医疗设施、腾出酒店作隔离场所、提供商场作接种地点、保障供应稳住物价、鼓励员工居家办公......但吊诡的是,习近平发出“总动员令”之前,香港早就濒临崩溃边缘,包括特区政府在内的权贵却显得“爱莫能助”,任由人心惶惶、不可终日——但香港本不必然如此狼狈,只要领袖能把百姓忧喜放在眼里,只要领袖愿意好好管控社会情绪,香港就不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