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社论:解决少子化 先让年轻人住得起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1-30 08:34

来源:中时电子报

中时社论

2021年台湾新生儿有15.38万人,死亡18.37万人,死亡人数超过出生达3万人,连续第2年人口负成长,即所谓“生不如死”。北市、新北和台中首次出现人口负成长,总计9个县市的死亡超过出生人数,随着年轻人不婚、不孕趋势,人口负成长问题将更形恶化,这是一只超级灰犀牛,对长期经济发展与竞争力不利。

居住正义频频跳票

在目前经济社会架构下,出生率下降是自然现象,因生养小孩成本太高、“效益”太低。对社会而言,其后果十分严重,不仅失去经济成长动能,无力支撑退休基金,长照负担加重,被视为“国安问题”;所以各国都使尽浑身解数,要提高妇女生育率。台湾少子化现象严重,美国中情局估测,2021年妇女生育率台湾仅1.1,在全球227个经济体垫底,显著低于法国2.0,英、荷、美的1.8等;这和生活压力有关,特别是居住(租屋或买屋)和教育费用(包括补习和才艺)居高不下,让庶民无力承担生儿育女的高昂成本,加上政治对立、社会纷扰、教育乱象,众多庶民只能以不婚或无子化应对。

解决少子化首要是降低庶民的财务压力;而其中最重要的,当然就是居住或房价。台湾央行打房震天价响,房价却越炒越高,严重残害年轻庶民的生活品质和生养动机。这个问题的解方,可以参考新加坡作法。

新加坡独立之初,9成人口挤在狭窄的唐人街和落后的马来式村落,政府为实现“居者有其屋”,1960年在“国家发展部”下设立“建屋发展局”,统筹规划和发展新市镇,翻新和重新发展旧宅以满足住房需求,公平分配和管理住房产业,配套通过相关法规,居民迁移亦由政府负责,衍生的教育和商业需求也由相关部门投资兴建。透过设计良好的公积金制度,为国民规划购屋基金。1968年后公建组屋从出租转为优惠出售,提供25年低利贷款,居民月付1/4到1/5月薪即可拥有房宅。目前,8成新加坡国民居住在规划良善的政府兴建组屋之中。

反观台湾,政府过去兴建平价国宅,但数量少到必须抽签,被视为抽“乐透”。社会大众寄予厚望、只租不售的“社会住宅”,数量也少得可怜。蔡总统竞选政见承诺,8年要盖20万户社会住宅(其中8万户是包租代管),5年达成率勉强接近4成。台北市长柯文哲也说8年要盖5万户社会住宅,迄今却不到2万户。重要首长不将“居住正义”当回事来认真推动,跳票时就找一大堆理由。

设立首购专属帐户

和新加坡相比,我们或许没有新加坡的独特条件来为庶民解决居住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政府的领导层,无论中央、地方都缺乏新加坡领袖的决心和魄力,愿意投注足够的资源和心力,为庶民处理“安居乐业”最重要的内涵。而且,中央和地方从不沟通互动,理念和做法多所差异,各行其是甚至搞政治批斗,让人民扼腕。

劳工团体调查发现,台北市平均收入的双薪家庭若租屋居住,每月“租赁”要耗掉月入的4成,新北市也要2成,比起新加坡家庭“购买”组屋只要耗费2成月入,实在是天差地别,乃至于许多台湾年轻庶民不敢结婚生养;但政府高层看在眼里,却完全不当回事。政治人物没人认真执行本来就是低标的住宅政见,设定时无责任感,跳票后又无羞耻心,这正是台湾的最大问题。

解决少子化的问题必须要做多元的努力。若不协助年轻庶民解决“居住正义”问题,财务压力太大,要年轻人尽快结婚、生儿育女根本就是缘木求鱼。有人呼吁政府提供购屋补助机制,为年轻庶民设立“首购屋专属帐户”,让年轻家庭逐月提拨1成月薪入帐,数年后首购屋时提出存款,政府即提供相当补助,让他们得以缴交“头期款”,解决安居的第一道难题。若以每年20万年轻人、10万个有此需求的庶民家庭为例,每户补助80万元则要年耗800亿元,但若能相当程度地处理这个问题,花费不算太大。台湾若要平衡世代差异、追求“共同富裕”,并解决少子化问题的话,值得政府审慎考虑。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