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汪惠迪:“娘炮”将走进历史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1-29 09:37

“娘炮”在中国大陆正遭“炮轰”。在这场“炮战”中,并无一门真炮,都是比喻。说话写文章,一打比方,话语就生动起来了,眼球效应也随之增强。

人们因性别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气质与特征。男人要像个男人的样子,女人要像个女人的样子。“人模狗样”是严重的詈语。

性别相同,年龄不同,特征各异;性别不同,年龄相同,特征相似。比如年轻人,无论男女,亦无论国别,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人类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一个大男人,要是男不男女不女,嗲声嗲气,叫“娘娘腔”。如果穿着打扮、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乃至于心态,“全方位”地都刻意模仿女性,除受之父母的生理特征外,余皆女性化,那就是“娘炮”(sissy)。

“娘炮”之名,有人说是此“娘”身上藏着一门与生俱来之“炮”。此说未免那个,故而不论。

另一说较为普遍,即“娘炮”一词出自2007年台湾开播的一部青春偶像剧《别叫我软柿子》。女主角骂男主角“娘炮”,说他生性软弱,跟娘儿们似的。可我依然不解,关“炮”底事?为此,特地请教一位台湾语言学者,承告闽南话的“泡”有东西吃起来口感松软之意,后来写成“炮”。这倒可备一说。

2004年6月23日,台湾公布了《性别平等教育法》,从此以后没有人敢轻言他人“娘炮”,骂人“娘炮”属“性霸凌”,有犯法之虞。

在中国大陆,据说“娘炮”一词始于2011年春晚之后,事缘节目中一位魔术师出场时,被腾讯微博网友说他太“娘炮”。从此,“娘炮”流行开来。而中国某省之卫视则被网友谑称为“娘炮培养基地”。

“娘炮”一词从2011年后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2018年被收录进《新词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释义为“<名>外貌及行为表现女性化的男子。含戏谑意。”

中国大陆演艺娱乐圈内一度“娘炮”盛行,先后出现了“老四大娘炮”和“新四大娘炮”共八门“炮”,皆指一种脂粉气、阴柔气特浓,作起秀来矫揉造作,令人反感的现象。“娘炮”的出现与走红,有人指出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为严重的是“娘炮”成了许多青少年的偶像,这种社会病为新时代所不容,岂能不治?

在演艺娱乐界,许多投资人、制片人、监制、编剧、导演、演员,一脑子的“流量”,“流量”成了他们的命根子。因为“流量”能招财进宝,随之而来的便是白花花的银子。利之所驱,“娘炮”甚焉。

有人为“四大娘炮”辩解说,京剧界不也有“四大名旦”吗?天哪!“娘炮”与“四大名旦”天壤之别,岂能相提并论?京剧的“四大名旦”改变了老生唱主角的一统天下,形成了旦角挑班唱戏的新局面,开创了京剧舞台争奇斗艳、绚丽多姿的鼎盛年华。“娘炮”算什么?在舞台上,搔首弄姿,忸忸怩怩,撒娇卖萌,是哪门艺术啊?

鉴于“娘炮”成为许多青少年崇拜的偶像,中国主流媒体不得不直接炮轰,引发中国网民热议,“娘炮”终于成为全民吐槽的对象。经此一役,我相信,炮将不炮,走进历史。

作者是资深语文工作者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