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新加坡+1”战略对长三角的启示
2020年,中国政府提出“双循环”经济战略,即通过形成国内大循环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在此番战略调整过程中,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带的潜能充分调动。作为国内最发达的区域经济增长带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推动中国经济及科创发展的重要引擎。2022年该地区创造全中国四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三分之一的对外贸易和投资。随着国际地缘政治竞争加剧,冠病疫情后供应链重新布局,长三角地区实现高层次协同发展,推动高水平开放,对中国新经济战略的成功转型具有现实意义。
长三角地区实现高层次协同发展,可带动中国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促进国内、国际高效双循环,但存有一定局限。产业趋同导致同质化竞争、资源浪费;地区间壁垒导致外资利用效率较低。以科技领域的地区协同发展为例,跨区域数据共享、项目资源流通及技术交易市场开放等方面存在壁垒,因此技术信息在区域内流动有较大障碍。同时,多个城市在大数据等新兴领域打造创新平台,同质化现象严重。以上海为例,已成功孵化的一些新兴产业企业,因受制于空间和成本,无法迅速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容易错过产业发展的良机。
新加坡打造的“新加坡+1”战略为中国长三角地区提供启示。“新加坡+1”战略的关键区域,是东南亚的“新柔廖成长三角区”(简称IMS-GT),即新加坡、马来西亚柔佛州和印度尼西亚廖内群岛组成的经济区,核心在于新加坡在当时作为区域制造业的研发中心、结算中心和物流中心的优势,以及柔佛州和廖内群岛的土地和劳动力优势。尽管新柔廖成长三角区是一个非机制型的经济区,但这些年通过互补优势,实现了1+1>2的区域效应。
今年6月新马两国再达成协议,拟在柔佛州南部建设柔佛—新加坡经济特区(JS-SEZ)。由于新加坡可用土地稀少,电力消耗过大,政府于2019年暂停数据中心的建设,将全国的数据中心容量限制在1.4千兆瓦。打造新柔经济特区的提议,将促使国际科技巨头如微软、亚马逊、英伟达等在邻近新加坡的柔佛州,投资数十亿美元开发云服务器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8月初,马国政府表示将对拟建数据中心的用电及用水制定倾斜政策,确保马国数据行业的可持续增长。
“新加坡+1”战略展示新加坡有效利用周边区域、实现优势互补的智慧。近些年,尽管马国在数码经济处于后起之秀,且与新加坡存有一定竞争关系,但建设新柔经济特区仍须基于两地的互补优势。柔佛州低廉的运营成本及丰富的电力、水资源与新加坡的全球连通性与人才储备形成优势互补。新柔经济特区将在半导体及数据中心等促进新兴科技发展的领域惠及双方。同理,长三角地区的高层次协同发展还须三省一市(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及上海市)增强科技创新合作共识,促进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共建产业集群,打造“科创+”的地区发展特色,以便进一步向外链接创新资源,拓展该地区的国际合作空间。
任何区域经济增长带建设成功的根本,是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国际经济紧密融合。继1989年12月新柔廖成长三角区设想提出后,东南亚其他成长三角区效仿该模式,在1990年代纷纷建成,如文印马菲亚细安东部成长区(BIMP EAGA)。这些成长区在当时国际贸易体系逐渐自由化的趋势下,加紧与周边邻区的经贸往来,实现自身经济增长。同样,新柔经济特区是将各自发展的特点及需求,与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进程密切结合。两国都要踏入新一波人工智能发展浪潮,保证低碳、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将该地区打造为现代化的高科技片区,实现互利共赢。
在双循环新格局下,中国长三角地区的建设须将该区域自身经济发展需求,与国际经济形势结合。从“新加坡+1”战略中汲取区域间优势互补的经验,在地区经济差异不断缩小的同时,继续深化区域分工,实现高层次协同发展;打造“科创+”的区域发展特色,推动高水平开放,进一步拓展与新加坡及东南亚市场合作空间。
作者是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关系学院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