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鹏飞:最糟糕的政治制度
公民首先要明辨是非,而尊重基本事实,追求真相和真理,则是民主共和政体得以制约权力,保护权利的根本。对权力的有效制约,才能让公民享有表达和发明创造的自由,安全且有尊严地生活。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遭枪杀不遂,震惊全球。不少评论认为事件反映美国的政治撕裂太深,甚至质疑美国民主制度生病了。但若回看历史,民主制度因失灵而导致暴力冲突,不但不是新鲜事,反而可能是制度基因之必然。《联合早报》7月15日的报道就指出,单在美国248年的历史里,遇刺的总统就多达10人,平均约每25年发生一起,其中四人死亡;最出名的莫过于1963年的肯尼迪,以及1865年的林肯。
特朗普被视为当下全球民粹主义崛起的代表人物。民粹主义一般被认为是民主的异化,因为应该代表民意的主流精英,逐渐形成排外的利益小团体,自私自利,丧失公心,让基层感到背叛,导致枭雄式的草根领袖应运而生。他们呼吁激进和全盘的改革,自然威胁传统精英集团的利益,必欲除之而后快。当矛盾白热化,政治暗杀就容易发生;若还无法化解矛盾,下一步就会是破坏性更大的革命暴乱。
著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民主制度就深不以为然。在柏拉图的历史哲学里,政治演变是一种宿命的轮回,政体从君主制演变到贵族制,再演变到民主制,最后被独裁制所取代,最终又回到君主制。柏拉图痛恨民主制,形容雅典的民主制代表了混乱的阶级对抗、文化堕落和道德败坏。以人数多寡决议的制度,最难以避免的弊端无疑是“多数人的暴政”,导致少数人的利益被牺牲。当年雅典的民粹主义者就鼓动“阶级斗争”,要通过在议会的多数来立法对富人加税,甚至暴力没收他们的财产以实现“均富”;精英和富人集团则联手顽抗,最终不惜开门揖盗,欢迎北方马其顿的腓力国王占领并实行独裁统治。
为了减少这一弊端,现代民主制度其实并非全然单靠多数决,而是更侧重权力的制衡,在遵循多数决的议会立法权之外,分设相对独立的行政权和司法权;美国还实行各州的地方分权来进一步分散和制衡权力。
无论是英国和英联邦国家的西敏寺制度,或者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行政权和立法权都靠全民选举,本质上还是数人头的多数决;但司法权则超越党派政治,更强调法官的专业性。
当然,还有所谓的媒体第四权,监督任何违背司法正义和道德风俗的滥权行为。这一套环环相扣的制度安排,特别是对宪法精神的倚重,属于共和体制。
因此,有政治素养的美国人都会强调“我们的共和国”,只有媚俗的政客才会张口闭口满嘴“民主”。英国尽管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但实际运行的也是尊重法治和新闻自由的共和精神。欧洲大多数国家乃至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以及日本、韩国等经济发达国家,不同程度上都实行推崇法治客观精神的共和制。独立公正的司法权和监督权力的第四权,仰赖于从业者的专业性。这又体现在公民对真理和真相的绝对尊重和锲而不舍的追求。
美国民主近期的拙劣表现,除了两大党越来越丧失应有的妥协精神和民主风度,从政者不断煽动支持者敌视对手之外,第四权的堕落恐怕也难辞其咎。7月13日特朗普遭枪杀不遂,美国一些大媒体第一时间的报道,竟然有不少文过饰非,轻描淡写的标题,刻意隐去枪击这一重要新闻元素,只说现场“发生巨响”,特朗普“摔倒”后被特勤人员带走。这种因为意识形态偏见而丝毫不尊重事实真相的做法,美国很多新闻机构都是惯犯。
争取连任总统的拜登在6月28日首场辩论的表现,让超过5100万观看直播的观众大吃一惊。他多次前言不搭后语,口齿不清的老态龙钟表现,让美国选民惊觉他恐怕无法胜任总统重担;特别是若他已经出现老人失智症状,健康势必每况愈下,更不应在未来四年入主白宫。一直刻意隐瞒拜登心智健康的美国主流媒体,在纸包不住火后则纷纷跳出来呼吁他退选。很多美国人此刻才开始意识到媒体渎职的严重后果。
美国开国元勋对于所创建的新政治体制有深刻的意识。当富兰克林被问及美国要建立什么政体时,掷地有声地回答:“共和国,如果你能保住它”。这个“你”指的是构成政体的民众。因为共和制容易遭受腐败和暴政的威胁,所以必须有公民的持续努力和警惕才能保住它;而公民的天职就在于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且问责政府,确保共和国免于暴政。换言之,公民的品德至关重要。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在离职演说里就说得很明白:“美德或道德是民选政府的必要源泉。”
公民因而首先要明辨是非,而尊重基本事实,追求真相和真理,则是民主共和政体得以制约权力,保护权利的根本。对权力的有效制约,才能让公民享有表达异议和发明创造的自由,并安全且有尊严地生活。放眼当下,社会和经济发展最好的国家,大多集中在欧美,且多数实行民主共和制。这也是为何全球移民流动的方向,都是单程往欧美去。英国二战名相丘吉尔的名言:“民主是最糟糕的政治制度,除了那些我们早已试过不管用的制度”,至今仍然正确无误。欧美目前所出现的政治乱象,或许代表民主政治生病了,且病根子或许就出在公民美德的缺失上。因为毕竟制度是死的,人才是活的,再好的制度,还须有配得上的人来运行。
(作者是《联合早报》言论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