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陈庆文:巩固多元种族 促进国家认同 ——李显龙一生耕耘之事业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4-05-14 07:45
陈庆文:巩固多元种族 促进国家认同
——李显龙一生耕耘之事业

李总理在加强种族关系方面的承诺、诚意和关切,让他的政府和不同社群之间建立了信任。当然,双方关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但他善于安抚不安情绪和受伤的自尊心的能力,意味着进一步对话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的。

2017年,李显龙总理语重心长地说:“作为新加坡人,从来都不是减法,而是加法;不是变少,而是变多;不是限制和收缩,而是开放和扩大。”

在李显龙卓越的20年总理任期落下帷幕之际,新加坡的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继续得到精心培育和加强。所有种族社群,特别是马来和回教社群,都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更加自信,并确信自己在新加坡的地位。

最为关键的是,他在各族群与政府之间、各族群之间,尤其是华族与其他族群之间,所精心培育的信任和信心。

虽然在1960和70年代,新加坡一直不把自己形容为一个华族占多数的国家,但在1990年代和21世纪初却兴起一股“华人性”(Chineseness)现象,部分原因是政府政策和中国崛起的连锁反应。大约从2010年开始,新加坡就不得不证明,甚至宣称,它的华人身份,有别于中国的华人身份。

正如李总理在2015年接受《时代》周刊访问时所指出的:“新加坡的华人居多,中国的崛起如何影响人民的思维和世界观,这又如何影响非华族,如马来和印族同胞等?如果观点有了变化、向中国倾斜,他们会有什么感受?最低限度,这会不会造成关系紧张?我们希望不会出现分化。你不可以假设人们会自然地说‘我是新加坡人’,就不会再做进一步的重要细分和分类了。”

李总理对新加坡不断演变的多元种族社会的复杂性非常敏感。他真诚地相信,各种族之间的互惠互利,以及对少数族群敏感问题采取包容态度,是打造成功的多元种族新加坡的关键因素。

与前任总理一样,李总理支持每个种族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化和传统。然而,这一努力绝不能导致新加坡人可以自由交流,而不受种族、语言或宗教的过度限制或阻隔的公共空间被关闭。

他很清楚,任何对新加坡华人身份问题的分析,都离不开对占新加坡人口四分之一的少数族群的影响。从过去到现在,新加坡的华人身份认同,都须要在这种复杂和动态的情势中加以处理。

与此同时,尽管为遏制生育率下降(尤其是华族社群)做出巨大努力,并实行慷慨的激励措施,但新加坡华人在生育方面表现不佳仍然是令人严重关切的问题。

1957年,每名新加坡华族女性有6.48个孩子。到2003年,整体生育率已骤降至每名华族女性有1.08个孩子,远低于维持新加坡人口所需的2.1个孩子。2023年的新加坡整体生育率为0.97,这意味着华人族群的整体生育率更低。因此,吸引来自大中华地区和其他地方的华人移民的努力,无疑变得更加重要,尽管这在国内仍是一个敏感的课题。

确保华语仍是活语言

在李显龙于2004年8月就任总理后不久,政府就宣布对学校的华文教学做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这么做的目的是避免一刀切的做法,同时确保华语仍然是一门活的语言,其经济和文化价值得到广泛重视,而不是作为考试科目。

用意是为所有学生,包括来自讲英语背景家庭的学生,制订能力所及的水平。在2004年对华文课程与教学法的检讨中,人们意识到,期望学生的英文和华文水平都同样出色的理想是错误的,因为它不幸地使华族学生对华文失去兴趣。

这一降低期望,以及对华文教学进行广泛改革的做法,随后扩大到马来语和淡米尔语。这些不断推广华文和了解中华文化知识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对华文、华人文化和传统健康发展的担忧。尽管做出了这些努力,但对讲华语的人来说,长期缺乏使用华语的有利环境,仍然是一个困扰。这一工作还在进行之中,因为其他族群也面对这一问题。

但是,李总理在回应各族群的利益、要求和愿望时,却做得很好。戴头巾课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各族群和利益相关者对他的信任和信心,是此课题取得进展的关键,也让大家看到他的领导能力。于是,制服政策做出了调整,以便回教徒护士可以在工作时戴头巾,而不会影响工作效率。这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多年的耐心交流和谨慎观察。

如果说吴作栋总理(1990年至2004年)领导下的新加坡,我们看到的是华文、华人文化和价值体系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和重要性,以及对中国的谨慎拥抱,那么李显龙执政的时期则是促进和保护新加坡华人的身份和文化。

2017年5月,李总理为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主持开幕仪式。由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倡议兴建的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是新加坡多元种族主义发展的又一里程碑。此前,中国政府设立的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于2015年11月,由在新加坡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开幕。

新加坡的“华人性”

鉴于新加坡的多元种族情况和迫切需要,在推广华人文化和语文时,必须对国内和区域环境保持高度敏感。重点必须放在新加坡华人(而不仅仅是华人)的文化和身份上。

新加坡华人社群必须证明,他们的政治立场和忠诚是建立在新加坡作为主权国家的国家利益,以及对多元种族主义的坚定承诺之上的。虽然新加坡和中国拥有共同的文化传统,但两国的文化和身份认同继续以不同方式发展。新加坡华人也必须继续适应我们的地缘政治环境。

1965年,鉴于当时紧张的种族关系,设立华族文化中心的想法并不可行。半个世纪过去了,新加坡的种族构成和地缘政治现实依然未变。但是,不同种族的新加坡人在表达和推广他们的族群身份认同时所具有的信心,却发生了变化。新加坡华人也可以展现自己的身份和文化,而不会被视为排外或专横。

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的开幕仪式上,李总理指出,新加坡的“华人性”(Chineseness)与中国大陆、香港或台湾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华人性”不同,“我们现在说的是新加坡华人的文化。同样,我们也可以说新加坡马来人的文化和新加坡印度人的文化”。

今天,我们拥有分别于2005年和2015年开幕的马来传统文化馆(在甘榜格南)和印度传统文化馆(在小印度)。它们通过展览及其他活动,提高新加坡人和游客对马来和印度传统、艺术和文化的认识和欣赏。

国家建设帮助培育了新加坡人的整体身份认同,但至关重要的是,这并没有使我们独特的族群身份认同和文化边缘化。当时迫切须要在与马来西亚合并失败(1963年至1965年)的废墟上建立一个新的社会。新加坡政府有意识地寻求发展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同时也承认本土马来人的特殊地位。

在李总理执政期间,少数族群和占多数的华人都感到更加自信。但他也明确指出,华人社群须要持续关注少数族群的感受。他总是不忘提醒新加坡人,种族、语言和宗教的问题有可能使新加坡四分五裂。

此外,李总理坚信,在多元种族社会中,占多数的群体必须做得更多。在2022年首届“成功社群国际会议”上,他指出,社会中的多数族群须要“始终承认和尊重少数族群的权益;认识到在任何社会中,属于少数族群比属于多数族群,会面对更艰难的处境;尤其要注意,永远不要让少数族群感到被冷落”。他赞扬新加坡华人理解这一点。

同样,在2021年的国庆群众大会上,李总理驳斥了新加坡存在“华人特权”的说法,尽管一些新加坡华人可能没有意识到少数种族的感受。他重申,在新加坡,所有种族都得到平等对待,没有什么特权。

李总理也强调,新加坡华人在国家独立时为大局着想,做出了一些让步,譬如接受英语作为共同用语,让少数种族生活得更安心。但这却使只会华语和方言的华族,处在不利地位。这一重要妥协有助于加强新加坡与邻国的关系,并在国内建立互信。不过,他观察到,几十年的平静日子可能导致种族和谐被视为理所当然,使新加坡人失去一些敏感度。

新加坡的多元种族政策就像四个相互重叠的圈子,每个族群都维持自身独特的文化身份与传统。重叠的部分,即公共空间,必须在不削弱族群身份认同的情况下持续扩大,这样我们才能从多元性中受惠。

李总理在加强种族关系方面的承诺、诚意和关切,让他的政府和不同社群之间建立了信任。当然,双方关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但他善于安抚不安情绪和受伤的自尊心的能力,意味着进一步对话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的。他和蔼可亲的风格,喜欢就种族问题进行协商但坦率的讨论,以及真心诚意地为各方搭建桥梁,使他深受人民的喜爱。

李总理在前任奠定的基础上,巧妙地处理了各种种族问题,进一步巩固了新加坡的多元种族主义,让他的继任者可以进一步发展。

作者是新加坡管理大学杨邦孝法学院副教授

黄金顺译

浏览热度: °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4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