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评论:新增万亿国债供给冲击未必可怕 中国央行行动表明降准不是唯一选项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3-11-18 11:10

来源:彭博社

作者:Tania Chen

中国新增万亿国债发行,令资金市场一度对潜在的债券供给冲击感到担心。不过,本月以来利率市场波澜不惊,叠加中国央行最新采取的行动,多种迹象表明,此前高涨的降准预期似乎正在降温。

今年国债发行规模有望打破历史纪录。根据东方证券提供的数据,今年国债到期规模接近7万亿元(人民币,下同,约1.3万亿新元),截至本周末,今年已发行规模约9.6万亿元,这意味着在全年赤字规模升至4.16万亿元后,年内尚待发行的国债规模约1.5万亿元。

按照财政部国债发行计划,年内还有11期附息国债和九期贴现国债发行,鉴于此前单支发行规模分别高达1150亿元和950亿元。这意味着,财政部可能不需要在计划外新增国债发行窗口,亦无需扩大单期发行规模,即可完成全年国债发行目标。

中国央行周三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规模高达1.45万亿元,本月净投放一年期资金6000亿元,规模创近七年来最大。考虑到目前地方政府债发行高峰已过,政策性金融债发行也临近尾声,年内债券剩余供给压力主要来自国债。央行加量续作MLF,有望满足年内待发国债的资金需求。

“周三巨量MLF净投放完全可以对冲债券发行对市场的冲击。”彭博行业研究首席亚洲外汇利率策略师赵志轩表示,预计年底前不会降准,后续即便要降准,落地也可能在明年了,毕竟当下经济数据尚可,而中国降准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

法国巴黎银行、中信证券、西部证券等机构也持相似观点,认为近期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概率走低,下一次降准将推迟落地。

降准不是唯一选项

央行周三公布MLF操作时,加入了“适当供应中长期基础货币”的表述。在西部证券分析师杜渐看来,MLF巨额净投放和这一新增表述,或许可将本次MLF操作视作降准的替代。杜渐等发送的报告称,不排除央行12月继续通过MLF而非降准进行流动性投放。

事实上,除了月度MLF操作,中国央行还可以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定向为市场输血。彭博本周援引知情人士报道,中国央行还考虑通过专项借款、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工具提供至少1万亿低成本资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基础设施“三大工程”。截至三季度末,央行各类结构性工具累计余额已达7万亿元。

10月月末时点,因地方特殊再融资债发行等因素,市场资金面一度紧张,令市场机构至今心有余悸。当时非银机构隔夜资金成本意外跳涨,个别机构融入资金的成本甚至高达年化50%。AAA评级的1年期商业银行同业存单(NCD)利率也在11月上旬升至逾半年高点,使市场降准预期升温。

中国央行迄今尚未如市场预期降准,但周三大额投放MLF资金之举亦令部分市场人士看到,降准只是央行满足市场流动性需求的选项之一。本月MLF操作后,虽然仍有官媒在内的声音表示,可以期待后续降准,但此前市场较为一致的降准预期逐渐趋向分化,NCD收益率曲线较前期高位有所回落。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