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杨颖超:“3+1”政策背后的隐性歧视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3-06-28 07:46

来源:联合新闻网

作者:杨颖超

在蔡政府匆忙延长义务役役期后,最新推出的配套是就学服役“3+1”政策。面对社会不满声浪,行政院目前定调该政策是尊重学生自由意愿选择,然而,这里所谓的尊重自由意愿成分有多少?背后对学生出身与通识教育的隐性歧视,值得各界注意。

配合义务役役期延长为1年,国防部先抛出“3+1”方案构想,喊话盼大学生在3年内完成学业,用1年时间当兵;教育部近日就公布“大学生就学期间服役弹性修业指引”(下称指引)。

教育大计让外行指手画脚,主管机关本身就失去专业尊严。国教出身的教育部长潘文忠称,在尊重学生自由意愿选择前提下订定“指引”,协助大学提供相关弹性修业措施,让有意愿的就学役男,得同时兼顾服役并完成学业;行政院长陈建仁接力强调,该政策是给大学生更多自我选择的机会,并没有强制。

然而,这是个歧视政策。外界多把相关讨论限缩在对女性的歧视,因为目前政策并未纳入女学生。这部分可衍生的问题很多,毕竟光是女性可服志愿役却不能服义务役,就可以吵翻天了;再把本文歧视逻辑考虑进去,谁被歧视还很难说。

本文要提的歧视,首先是对于弱势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原因很简单,会选择参与此政策的学生,绝大多数将来自于社经地位较低,无法让小孩享受大学“空闲”时间的家庭。学生看似有选择机会,实际是政府知其经济弱势或不懂大学教育时期的珍贵性,引诱他们选择速食教育,违背政府对学生学习权的保障。

台湾教育基本法规定“学生之学习权、受教育权、身体自主权及人格发展权,国家应予保障。”而对学生学习权的保障,不仅是受教机会,也包括受教机制是否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与有效的学习。

“3+1”政策会破坏学生的有效学习。因为大学不把课程排得跟义务教育一样密集,是为了此阶段的学生已可进行较成熟的思考,学校除了单向传授知识外,更希望培养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并让他们多用宝贵青春岁月探索兴趣。每学年密集排课,学生很难有沉淀思考空间。尤其是如果学生要打工赚学费生活费,不能利用寒暑假,平日晚上就更不可能有时间念书了。

过去台大、台师大、台科大三校系统将学期缩短成16周的理由,已经证明了上述观点。台大教务长说,学期缩短让师生有充裕时间参与国际交流、交换、实习与相关密集课程。台大教授忙于升等研究,恐怕少开暑修相关密集课程,学期缩短对三校学生之利,主要就是国际交流、交换、实习等。经济弱势学生选择参加“3+1”方案,等于损失了以大学生身份参与的学习权。

而台师大教务长指出,一学期长达18周,老师跟学生对上课产生疲乏,也减少教师备课与投入研究时间。才18周就疲乏、减少备课研究时间,那“3+1”政策的连续密集上课,必然超过现行暑修长度与密度,恐怕更会降低大学教育品质。

或有人质疑:就算不推“3+1”政策,还是有很多学生浪费光阴,也不是每个学生都会参与交流。但现行教育制度至少给这些人机会了。如果让学生接受填鸭式教育一路到大学毕业,等于限制了学生对未来的选择机会。

至于“指引”另外引起的歧视疑虑,是对于通识教育教师。在第四项提供支持性措施的学校对学生之支持措施,明指“学校应适度调整必修、专门课程及通识课程之开课规划,视需要安排通识课程于暑期开课,俾利就学役男于学期间进行专业选修。”现行专业科目多仍在各校暑修科目范围内,不知教育部为何单挑通识课程于暑期开课?

而“指引”以“应”字指示学校调整开课规划,由于不是所有学生都在暑期上通识,等于通识教师几乎要开整年课,且不论已恶化的平时修课人数减少有无配套,相对于学术金字塔上层教授放长假的学术品质经营,教育部有无考虑通识教师也需要参与国际交流或研究?又其中所反映出教育部对通识教育看法如何?有待官员解惑。

作者是铭传大学副教授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