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难行却必行的抗毒之路
为解决监狱爆满的问题,马来西亚政府准备在今年内针对滥用毒品制定新法令,不再将嗜毒、持有少量或体内含有少量毒品列为毒品刑事案。新法令生效后,政府可将嗜毒者送往治疗而不是送入监狱。马国内政部长赛夫丁5月15日在内政部记者会上透露,政府预计今年7月把有关拟议交给内阁讨论;内阁同意后,就交由总检察署正式草拟《滥用毒品和药物法案》,相信今年内可在国会提出一读。
马国全国39座监狱目前共有7万4000多名囚犯和扣留犯,远远超越监狱最多可容纳6万5000人的负荷量。在2021年,该国共有8935人因嗜毒被捕,去年则有1万零74人。换言之,送进治疗中心而不是监狱,监狱内的囚犯就会大减。然而,将嗜毒除罪化,把嗜毒者都变成“病人”,就真能解决牢房不够用的问题吗?
其实,马国在2019年便已开始酝酿将吸毒除罪化。前政府希盟政府2018年上台之后,便有意把毒瘾视为公共医疗问题,而非刑事罪案,它的这一政策受到多个非政府组织和医药组织,包括马来西亚医药协会的欢迎,它们支持除罪化的一大理由是:嗜毒者不必再害怕坐牢,这能鼓励他们主动求医。这似乎有其道理,但最根本的应对之道,应该还是阻吓人们滥用毒品,远离毒品。
新加坡长久抗毒的经验证实,嗜毒者更容易犯罪,原因包括他们为了买毒品而偷窃、抢劫,甚至进行毒品交易。新加坡也曽修改滥用毒品法令,新法令在2019年1月生效,其主要精神在于强化对嗜毒者的改造过程,通过区分“纯嗜毒者”和为了满足毒瘾而犯法的嗜毒者,给予前者更多的改造机会,以达到减少滥用毒品的目标。让没有其他犯罪行为的“纯嗜毒者”,在被捕三次之后进入戒毒改造所而不是监禁(或鞭刑),不让他们留下坐牢的不良记录,能让他们更容易重返社会。
很显然,新加坡小心翼翼地避免坠入嗜毒除罪化的陷阱。取缔嗜毒的重点应在于改造而不在于除罪化,因为除罪化将助长人们对毒品越来越放任的风气,导致滥用毒品呈年轻化趋势。这是新加坡与马国做法的根本差异处。马国为解决监牢爆满问题,放掉了嗜毒囚犯,会不会开了一扇更大的门,给更多因吸毒而犯罪的人涌进来呢?希望他们有专人仔细研究过,并得到满意答案。
今天世界对抗毒品的战争形势越来越严峻,西方的自由主义泛滥,纵容毒品的风气有不断向全球蔓延的趋势。新加坡以死刑对付贩毒者,时常遭受西方一些媒体的批评,它们试图集体和有组织性地向新加坡政府施压,希望新加坡废除死刑,却无视毒品给西方社会带来的医疗和社会问题已积重难返。例如美国Sky News电视最近报道,今年首三个月,美国三藩市因滥用毒品致死的案例增加41%,其中芬太尼(fentanyl)是主要毒品。这是一种比吗啡强得多的镇痛药。该城市有一个恶名远播的“毒区”腾德洛因(Tenderloin),吸毒者横尸街边是常见现象。整体而言,美国人平均寿命近几年出现下降趋势,除了冠病因素,另一个罪魁祸首是毒品滥用,尤其是合成鸦片类药物。
泰国将大麻除罪化,连饮料、食品也能“有限度”加入大麻成分,这开了亚洲国家的先例。如今马国也有意将嗜毒除罪化,考虑到我们和马国之间,每天几十万人次的大流动,后者对毒品防线的冲击,肯定远远要比泰国大得多。今后,加大力度严守边境,防范毒品的流入;并且对内,继续站稳立场,全面提高反毒意识,守护社会价值观,无疑更为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