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泰顺:征召让党更团结还是更枯竭?
来源:联合报
作者:杨泰顺
国民党17日中常会通过征召侯友宜代表该党出战2024年总统大选。抢占媒体版面的郭侯之争或许落幕,但由于征召过程有些可议之处,党内裂痕将如何修补,恐怕是国民党高层接续的头痛问题。
所谓“征召”应是对象没有意愿或不具资格,但党组织衡量各项条件仍执意劝说,甚至修改规则,使对象回心转意成为党候选人。但此次郭侯之争的情况不同,两人都表示有意争取成为国民党候选人。既然双方都表态,党便应以公平公开的竞争程序,让两造知所依循,使胜者理直气壮败者心悦诚服。但正如柯文哲讥讽郭台铭的,国民党征召规则不明,参加者风险极大。
国民党完全曲解征召的意涵,一方面说征召可以让不具党员资格的郭董能被纳入考量,看似有意帮郭达阵;另方面则以征召之名行闭室决策之实,剥夺多数党员表达意见的机会。国民党若真想纳郭为备选对象并参加公平的竞争,临时入党或开放无党籍参与都是可行之道。不循此途却搞个征召桥段,反让郭误以为一切都是形式,提名垂手可得,连选战常见的政策辩论或政见发表也都省了。最后发现,征召竟是在为对手量身裁衣,这口气郭粉与党员如何咽得下?
让人信服的提名程序是民主政党的要件,若要冻结原有程序改采征召,理由必须坚强,否则将难以杜悠悠之口。被征召者能否胜选固是重要依据;但被征召者的施政理念是否符合党的核心价值,更是关键。因为,能胜选者必然不畏初选,但有理念者却不见得愿意参选,征召因而有其必要。
美国共和党在1952年征召艾森豪威尔参选,公认为征召的典范,直到21世纪还偶被复制。艾氏本非共和党员,自1948年起两党便积极游说他选边参选,但艾氏均不为所动。进入初选时程后,纽约州长杜威心急如焚,深怕艾氏不出、主张孤立主义的塔虎脱将赢得共和党提名,故发起征召艾氏运动,号召选民初选时填写艾氏为候选人。半推半就的艾氏目睹首场初选大胜深受感动,才同意挂名为共和党争胜。
若非艾森豪威尔的高知名度与政策上支持共和党理念,征召艾氏其实不具合理性。但征召后艾氏仍必须经过连串初选考验,证明自己具有一战的能力。与美国的范例比较,台湾的“征召”似乎显得粗糙,甚至被名嘴说成设局诈赌。
国民党以内参民调、县市长与立委支持度决定征召对象,便搞错了征召的精神。因为民调只能显现当前的民意支持度,并不足以证明未来的适切性;县市长与立委代表党内既得利益,与广大民意本来就有落差。再者,就郭侯过去一个月的表现,郭显然较贴近国民党的传统价值,与民进党具较大的区隔性。当年共和党若采用国民党现今的征召程序,艾森豪威尔根本没有出线的机会,因为他在党大会最后也仅是险胜。
国民党当初决定征召时,曾说“耐打度”会纳入考量,但最后却对此无任何着墨。双方谁较能禁得起对手检验,因无竞争故难以评估;但选举要花钱,耐打当然也包括子弹是否充足。以此而论,财政枯竭的在野党排斥首富参选,显然预示了未来选战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