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评论:中国出生率下降成趋势 应加快经济转型应对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3-01-25 09:15

来源:明报

明报社评

新春祝贺年轻人连生贵子今年有点尴尬,因为无论对新婚夫妇来说,还是对国家来讲,这都不可能“心想事成”。中国去年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对全球经济结构都会带来重大影响,自然成为国际大新闻。中央政府应该宣布,生育政策从严厉控制到放松,从此应该进入鼓励生育阶段,然而,即使有具体鼓励措施,相信也难以立竿见影,归根结柢是要加速经济转型,发展高科技及服务贸易输出,提高生产效率,做到“人少也好办事”。

疫情加剧人口负增长

出生率下降已成趋势

去年大陆出生婴儿956万,死亡1041万,总人口比前年减少85万人,上世纪60年代初大饥荒连续两年出现人口负增长,如今国家已经迈入发达国家行列,再次出现负增长则是“富贵病”。然而,疫情因素对人口增减有一定影响,过去十年平均每年死亡人数为984.6万人,去年达到1041万,显然有“超额死亡”(excess death)的现象,大疫当前,无心生育,一加一减,由此带来人口负增长,恐怕今年还会延续。

疫情显然不是人口负增长的单一因素,出生率自上世纪80年代中出生2500万人高峰开始持续下降,其中只有3年有小幅反弹,特别是2016年全面实施二孩政策,翌年出生率稍微回升,至今连续6年下降,去年更首次跌破1000万人。虽然死亡人数也在持续增加,但增幅温和,出生率减幅远大于死亡率增幅,已经成为趋势,按此规律,若果没有别的干扰措施,人口负增长将会维持。

西方媒体特别关注,中国年轻劳动人口下降会提高外国消费者的负担,美国及过度依赖进口中国商品的国家将会增加通胀压力,中国人口减少会导致消费力下降,威胁到国际品牌的销售额。

中国制定任何政策,都不会以外国通胀率或销售额作为首要考虑因素,但人口增减对大陆市场和经济结构起到关键作用,从婴儿奶粉销售到教育市场,房地产业以至整体的消费行业,都会因为人口缩减而萎缩,更为深远的影响是,劳动人口下降而退休人员增加,税率要提高,公积金资金也难以为继。

中央政府早已洞察人口结构和老龄化的问题,2011年起逐步实施全面两孩政策,2021年放开三孩政策,陆续放宽计划生育政策,而今开始实施鼓励生育政策,深圳和一些城市已经开始给新生婴儿发放1万到3万元不等的奖励金,这些鼓励生育对策将收效甚微,因为区区一两万元,相对于在大城市高房价的负担,都是杯水车薪而不会构成生育的诱因。

学者与专家结合外国的经验,建议发放现金补贴外,还需要给产妇以至丈夫更多的休假激励,特别是妇女就业权益保障,以及实质性降低生育养育和教育的成本。其实,政府的行动并不缺位,《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今年元旦生效,其中规定雇主不得因怀孕、产假和哺乳,降低女职工的工资,或限制晋升等权利。但执行情况,则有待观察。

关键问题是,政府应该确立一个方针,不再就放宽计划生育政策修修补补,而是全面修改为鼓励政策,采取综合各方面的措施,尽一切办法鼓励生育。法国与日本的鼓励生育政策与措施,有不同程度的成效,如何按照国情参考执行,政府自会有所考虑。可是,解决人口结构失衡而衍生的问题,不能单从鼓励生育政策来考虑。

高科技服务贸易出口收益

能弥补劳动人口下降损失

人口政策在90年代前,先是以“人多好办事”作为方针,后来以增加人口做大国内市场来扩大内需,以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这个政策成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无论在产能与消费都一直高歌猛进。然而,世界工厂的代价是产业工人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费,并且牺牲环境污染。高速发展造成产能过剩,现在中国在钢铁、水泥、机械等产业,无论如何扩大内需,都无法消化这些价廉物美的产品。出路只有两条,一是拓展海外市场增加出口,但国际市场并非中国可以控制,加上美国的阻挠,即使另辟一带一路的蹊径,也难以消化中国庞大的产能。另一条路是经济转型,发展高科技产品,提高增加值,则可以做到“人少也能好办事”。

中国过去在海外承包基建项目,既可输出钢铁和机械等基建需要的产品,也可以输出劳工,但赚的还是“辛苦钱”,而今能够出口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高铁、甚至飞机,凭高科技赚钱,以后还可以卖专利技术,作为服务贸易出口,即使劳动力人口减少,也不减产值与收入。挪威人口只有542万,GDP全球排名16,人均产值第六,就是一例。美国商品贸易赤字连连,但每年服务贸易顺差2453亿美元,也可以成为中国的目标。

中国若能尽快转型,迅速提高高科技产值,弥补依靠劳动力密集的制造业产值减少,即使劳动力人口下降,也可以有更高的GDP和人均产值,农民可以留在农村发展特色旅游,毋须到大城市捱高房价,未尝不是解决人口负增长的一条出路。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