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评论:习近平沙特之行 定框架胜签大单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12-11 09:15

来源:明报

明报社评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昨日结束沙特之行,这次他除了国事访问外,还出席21国参与的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以及中国-海湾合作委员会(Gulf Cooperation Council,GCC)峰会。在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历史上,这次峰会的规模是空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外界关注的人民币结算石油贸易,这次并无宣布,但中沙两国公司签署了34项投资协议,涉及绿色能源、信息技术、交通、建筑等领域,总金额约300亿美元。习近平此行目的不是去签大单,而是去定框架。这次中沙、中海联合声明、中阿“利雅得宣言”3份文件,定下未来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的政经安全框架,意义比签单更大。可以说,未来中国与中东各国的关系中,能源是纽带,安全是关切,互惠发展成为核心。

美错误政策为渊驱鱼

中国中东关系渐密切

阿拉伯国家联盟的22个成员国横亘在西亚到北非的中东地区,这次两大峰会,除被暂停阿盟会员资格的叙利亚外,无一国缺席,习近平在出席两大峰会之余,还分别会见其中17国领袖,既体现了沙特在阿拉伯世界的号召力,又反映了中国在区内人缘甚佳。

中东是联通亚非欧的战略要地,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是世界重要海运枢纽;海湾6国石油、天然气储量分别占全球三分一、五分一,是全球能源宝库,战略地位重要。如果说,阿拉伯世界扼着全球经济的咽喉,海湾6国则是阿拉伯世界的心脏,而沙特又是海湾的核心国家。

一些媒体喜欢拿今年7月美国总统拜登到沙特吉达,出席与阿拉伯国家的峰会(当时仅9国领袖出席)时所受待遇,与习近平这次获得的高规格接待做比较。但必须认清,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仍远大于中国,而且包括沙特在内的区内大多数国家“向东看”,发展对华关系,并非要牺牲与美国的关系。

恰恰相反,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的长足发展,正是美国连串政策所致。1980年代,若不是美国拒绝向沙特提供战略导弹,利雅得也不会被迫向当时尚未建交的中国求购,现今“东风”系列长短程导弹,已成为沙特主要威慑利器;正是美国以停售F35战机为要胁,逼阿联酋放弃引入华为的5G网络,阿联酋被迫弃买F35,更放弃与NASA合作探月,转与中国航天签约,让2026年发射的“嫦娥五号”,把该国月球车送上月球;正是美国在页岩油气革命实现能源自给后,疏远了传统中东产油国,而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对能源需求殷切,令这些国家找到新的市场;正是美国在反恐战争中将伊斯兰教污名化,并大搞“价值观外交”,动辄对中东国家制裁针对,令这些国家不得不寻找新的安全伙伴。

现在,中国是阿拉伯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外国投资者,去年双边贸易额达3000多亿美元,其中与海湾6国贸易额占2300亿美元。沙特出口原油逾四分一输往中国,卡塔尔与中国签订了每年出口400万吨液化天然气(LNG)的27年长约。而中国的基建企业,更在中东建成了如卡塔尔世界杯主赛场卢塞尔球场、麦加轻铁、科威特中央银行新总部大楼、非洲最高建筑阿尔及尔大清真寺、连结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两国首都的亚吉铁路等地标工程。

经济互补政治互信

涉足中东仍需谨慎

对中国来说,中东虽遥远,但对能源安全至关重要,虽然俄罗斯亦是油气资源大国,但供应的多元化才是安全的根本,而且中东油国是发展中国家中的富豪,四川大地震时,沙特对华捐款捐物多达6099万美元,位居全球第一。而中东国家需要的核电、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以及互联网科技、太空科技乃至金融安全科技等,也正是中国擅长的领域。而在沙特海湾国家为经济多元化的主权基金投资方面,中国除了本身广阔的市场之外,还可为其提供“一带一路”众多的投资机会。

这种经济的互补互助,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双方政治高度互信。与美国不同,中国的不干预外交政策,中东国家十分受落,习近平在这次沙特,多次强调反对“各种形式的伊斯兰恐惧症”。作为投桃报李,全属伊斯兰国家的阿拉伯国家,一致支持中方在新疆问题的立场,在“利雅得宣言”中,“重申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还写明“支持中方在香港问题上的立场”。

习近平此行,开启了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新的篇章。惟中东作为多事之地,各种利益关系交织,美国在当地的影响力虽有褪色,仍不可低估;中方对巴人权益的支持,或会对与以色列关系有负面影响;中方这次鲜有地谴责伊朗支持的也门胡塞武装,在伊朗核问题上,亦呼应海湾国家的关切,伊朗的反应也值得关注,或为平衡,副总理胡春华本周将访问伊朗;此外,俄罗斯、土耳其亦在区内介入叙利亚、利比亚战争,加上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IS)等恐怖主义势力仍然活跃,中国涉足中东事务,仍须谨慎小心,步步为营。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