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尚达曼:在动荡时代为乐观奠定基础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10-03 07:55

思维空间

打造坚韧社会契约的目的,不仅仅是提振处于底层的群体。这并不是唯一的目标。我们必须确保每个人都处于上行的电动扶梯。正是中等阶层停滞不前,导致很多社会丧失乐观精神,因此我们在提振较低阶层的民众时,也要避免中等阶层停滞不前。我们在这方面行之有年,这是可以做到的。让每个人都处于电动扶梯上,可以为乐观奠定基础。

我们必须通过创新与合作,来度过这个将非常艰难时代,并取得成功,成为本区域和全球更有价值的合作伙伴。

我们确实有、也必须创造乐观的依据。

首先是副总理黄循财发起的新加坡携手前进(Forward Singapore)议程的目标,即更新和加强我们的社会契约。这是根本性的。新加坡的立足之本是社会契约,不是经济策略。

我们是从一个有利的位置出发。收入最低的20%人口现在正在迎头赶上,事实上,他们的收入增长比其他人更快。我们的社会流动性比大多数国家都要高。

我们也避免了你在其他地方看到的那种明显的两极分化,即“我们”与“他们”的尖锐对立。我们必须保持这样。

但是,我们必须在社会流动性方面投入更多,付出更大努力。为人生的早期阶段所推行的计划是最关键和最重要的,因为这是许多人生机遇形成的时期。我们必须付出更多,必须加大幼儿培育辅助计划(KidSTART)的规模和力度,这是政府、社区和许多专家为帮助家庭而作出的共同努力。

不过,我也要指出,打造坚韧社会契约的目的,不仅仅是提振处于底层的群体。这固然很重要,势在必行:通过渐进式薪金模式(Progressive Wage Model)和其他各种方式,我们正在为底层群体增强就业机会。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目标。我们必须确保所有人都向上流动,所有人都处于上行的电动扶梯。正是中等阶层停滞不前,导致很多社会丧失乐观精神,因此我们在提振较低阶层的民众时,也要避免中等阶层停滞不前。我们在这方面行之有年,这是可以做到的。让每个人都处于电动扶梯上,可以为乐观奠定基础。

第二,新加坡拥有让它在全球脱颖而出的系统性优势,但它需要我们的人民有更深层次的内在能力。

我们的系统性优势是众所周知的:在全球处于前列的公共教育制度和公共卫生体系;将各行各业的人聚集在一起,彼此互动的住宅区;维护多元文化和社会凝聚力的体系。这些制度优势倚赖的不仅是硬激励,更多是建立信任、塑造规范的柔性机制和做法。它们都是新加坡体制的一部分。

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在下一个发展阶段进行创新与合作,就需要人民具备更深层次的内在能力。我们的人民能干、勤奋、可靠,在许多领域都有专业知识,但我们现在需要更深层次的内在能力。我们必须为未来发展四种内在能力。

首先,要真正成为创新型国家,我们需要更深入的专业知识和非常规思维。这有别于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取得优异成绩。我们在PISA测试中位居世界前列,这是一项成就,但与一些欧洲小国相比,我们在创新方面表现逊色。这些国家的PISA成绩不是特别好,也正在努力改善,但它们在终身创新方面却做得比我们好,尤其是三四十岁的国民。

如果我们要取得成功,就需要更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更多的非常规思维。这没有什么公式可言,但它必须从小开始培养,并伴随终身。

我们的教育制度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过去的15年到20年里,我们逐步减少了对考试的重视,我们还必须更大步向前。

在降低考试重要性的工作方面,自主收生计划(Discretionary Admission)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政策。这项计划最初在几所顶尖中学实行,现在已全面落实。通过更广泛地考察学生的能力,理工学院有20%学生是在自主收生计划下录取;工艺教育学院则是27%。包括新加坡管理大学的各所大学也大力推行这项计划。

我们要进一步减少将重点放在以单一标准来衡量成功。通过正规和非正规的课程,以及教学方法,尽我们所能,鼓励人们以原创的方式进行深入思考。

第二个须要进一步发展的内在特征是文化广度。我们有一个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多元文化的和谐社会,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我们认为这个体系拥有两个空间:一个让我们实践自己的宗教与文化,并从自己的文化中获得情感依归;另一个是不受宗教和种族定义的共同空间,当中每个人要做出一些妥协,例如大家在学校里都穿着统一的校服。

这一共同空间对新加坡来说弥足珍贵,能走到这一步真的很不容易。我今年65岁。与我同龄的人就很清楚,小时候在新加坡长大的经验是很不同的。种族问题无处不在。就像我经常遇到的,即使在搭公共巴士的时候也能感受到。如今,已不是这样了。

在建立一个祥和的多元文化体系后,我认为我们可以再接再厉。

除了身份认同和共同空间,我们可开拓多元文化的第三空间,在这里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对新加坡的身份认同,有一部分是建基在我们所有的文化之上。对其他文化有深厚兴趣,与之建立深厚友谊,并视其他新加坡文化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这并非一个熔炉,我们不会失去自己的身份,而是会得到充实。我认为,我们可以在身份认同方面拓展这个第三空间。

继续从自己的文化获取情感依归,维持我们小心翼翼保护的共同空间,但让我们开拓一个文化更加多元的身份,使新加坡的身份认同更为丰富。这是大有可为的,当世界各地种族和宗教之间的拉锯在未来愈加突出时,发展第三空间将使我们处于有利地位。

我们需要多种途径来发展第三空间。我们必须在学校,包括在所有邻里学校,更积极地开展课程辅助活动。你可以看到,在一些顶尖学校,课程辅助活动非常密集。这必须成为常态:不仅仅是成为名义上的课程辅助活动成员,而是积极地、频繁地一起训练,无论是舞蹈、运动或音乐团体,每周几次,互相交流。

我们必须更认真对待马来语和华语会话课。我们大约在15年前推出华语和马来语会话课,但并未取得热烈反响。它们不是强制的,也不属于正规课程,但应得到我们的认真对待,因为这些是教育应该培养出来的能力,不仅仅是“有也不错”的技能。

第三,我们必须增进对本区域的了解。它与发展文化广度相辅相成。必须想方设法让每个新加坡人在成长过程中,加深对本区域的认识,并感到我们是它的一分子。这须要大家的参与。教育部已启动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让七成的学生拥有海外经验,当中有百分之七十会接触东南亚、中国和印度等亚洲国家。此前,两者的比率大约各为五成。冠病疫情虽阻碍了计划的进展,但我们仍会继续实行。

全国青年理事会最近也制定了一些计划。“亚洲通培育计划”(Asia-Ready Exposure Programme)尝试为本地年轻人,包括30多岁的人,提供更多到海外浸濡的机会,但这些浸濡计划通常都很短。

在这方面,我们应进行更有雄心的思考。例如,欧洲有“伊拉斯谟计划”(Erasmus Programme),让大专学府的学生,以及教师和讲师到其他欧洲成员国学习一段时间。你须在另一个欧洲国家生活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获得大学学位。我们应该探讨在东南亚,甚至更远的亚洲地区这样做的可行性。无须与“伊拉斯谟计划”相同,但我认为我们的大专学生、教师和讲师会发现这很有意义。就大学课程的完整性而言,这么做总会有一些取舍。但我们可以对课程加以设计,使你所得到的以及将伴随你一生的历练,会比所失去的更让你受益。

第四,谈到内在能力,我们须要培养每个人的公民对话能力:能够倾听不同的观点并给予尊重,尽可能寻得共同点,但接受不同的观点和生活方式。

我们正在成为一个更为多元的社会,但绝不能成为一个更加分裂的社会。这就须要建立公民对话的文化。这是一种审议的文化(deliberative culture),能够倾听彼此的心声,批判性地思考,接受不同的观点,并努力寻找共同点。

这种能力从小通过我们的文化开始培养。必须强调的一个方面,是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这现在是世界各地所面对的一大挑战。不幸的是,社交媒体虽有促进民主的积极一面,但也被证明会造成两极分化,在世界许多地方是海量错误信息的来源。芬兰采用了一个有趣的模式。由于长年面对俄罗斯的假消息运动,芬兰于2014年决定有系统地把辨别与查证信息真伪的技能,纳入批判性思维课程中,且融入所有科目当中,例如在数学课中展示数据如何说谎;在艺术课学到数码科技能改变图像;上科学课时,认识到有关疫苗的最新虚假信息。人们发现芬兰是最能抵御假新闻的欧洲国家,他们推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为未来培养重要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里,我们必须建立乐观的依据,这不仅仅是因为不良行为体和糟糕的事件,还因为我们已进入一个长期不安全的时代。

我们能为全球发展乐观的基础,特别是通过以实际方式加强多边主义。新加坡采取的方式是加强社会契约,也下定决心达成。如前所述,我们还必须为未来发展一些更深层次的内在能力。

我相信,这些将有利于新加坡未来的发展。我有信心,即使是在一个动荡的世界中,我们具备能够共同努力并取得成功的条件,继续成为他人的宝贵合作伙伴。

作者是国务资政兼社会政策统筹部长

本文是他于9月22日在新加坡管理大学的何日华亚洲领袖公开讲座上发表的演说节选

黄金顺译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