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程春华:“上合模式”对全球能源善治意义深远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9-20 07:56

来源:香港《明报》

作者:程春华

今年适逢《上海合作组织宪章》签署20周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5周年,也是中国与中亚等国建交30周年。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峰会通过撒马尔罕宣言,提出关于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的系列倡议,为缓解全球能源危机、改善世界能源治理带来希望。

撒马尔罕宣言指出,将继续深化上合组织国家能源领域合作,落实去年8月12日在塔吉克杜尚别通过的《上合组织成员国能源领域合作构想》,欢迎通过《上合组织成员国可再生能源领域合作纲要》。

全球能源面对三大危机

当前,能源冷战思维与集团政治回潮,能源合作赤字、发展赤字、信任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全球能源面临三大危机挑战。

一是局部动荡引发能源供应链危机。地缘争端损坏能源供需产业链、价值链,导致油气供不应求、价格飈升,剥夺民众平价消费能源的基本人权。中亚国家油气出口与侨汇收入减少,加剧经济社会民生矛盾,引发局势不稳。上合组织中亚等成员国在美欧俄能源争端中处境尴尬,难以选边站队,需在多重压力下捍卫独立自主的多元外交原则,有赖上合组织加强协商与协调,维护区域与全球能源格局稳定。

二是气候变化加剧能源转型安全危机。高温干旱(旱涝交替)等极端天气增加能源需求,阻滞油气开发,缺风少雨的天气降低水电核能与风能效率,洪灾摧毁油气煤电风光核等能源设施。中亚地区尤其存在油气与水资源分布不均与匮乏等问题,极端气候也阻碍新能源所需关键矿物的开发利用。

三是欧洲乃至全球能源市场失衡失调。能源受政治干扰,成本增加,美欧俄能源争端撕裂全球油气市场,国际油气价格体系条块分割,形成美国、西方高价与中印等国平价的“国际油气价格双轨制”。俄欧能源摩擦致两败俱伤,政治安全障碍使欧洲难引俄能源解近渴,不得不受“欧洲油气溢价”煎熬,俄罗斯则“有气难出、有油难售”。

今年9月2日,国际能源署执行董事Fatih Birol在印尼G20(二十国集团)能源转型部长级会议上,要求各大经济体应优先采取行动,确保安全、负担得起和可持续的能源,以应对世界目前面临的能源危机。

上合组织国家传统与新能源潜力巨大,拥有世界四分之一的石油储量和44%的天然气储量,天然气生产份额占全球总额的30%,塔吉克与吉尔吉斯淡水资源占中亚的80%以上。上合组织走出一条“结伴不结盟、对话不对抗、独立不独行、互助不互斥”的能源善治新路,对世界有积极启示。

构建能源命运共同体 弥合分化割裂

一是政治互信保障能源安全。与美欧俄因信任赤字爆发能源对抗冲突不同,政治互信为上合组织能源合作奠定基础。中国与中亚国家通过双边机制、上合组织能源部长会议、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中国+中亚五国”会晤机制等平台,加强能源合作。上合组织国家即使在能源等具体领域有所分歧,也本着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依据相关国际法,借助能源争端解决机制,通过协商斡旋谈判仲裁或诉讼等方式和平解决。

上合组织国家涵盖能源出口国、过境国与消费国,发挥各自资源禀赋、通道优势与资金技术市场优势,共同确保区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与价值链通畅,为经济发展提供动能。中国中亚合作,既有中哈石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奇姆肯特炼油厂现代化改造等传统油气合作基础,也呈现哈萨克札纳塔斯100兆瓦风电等新能源合作亮点。中国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成果与成员国共享,助力成员国的能源减贫振兴与经济社会安全。上合组织格外尊重巴基斯坦、白俄罗斯与中亚等小国,诚心协助其发展进步,成员国的认同感、归属感与凝聚力空前提升。

二是互利合作获得能源发展。与美国、西方实行单边主义及保护主义破坏能源全球化,搞脱钩断链,加剧能源危机不同,上合组织倡导开放包容互利合作,照顾彼此利益诉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强化发展战略对接、互联互通,始终走互利共赢、共同繁荣的能源发展之路。上合国家合作领域涉及上中下游、新老能源一体化,构建多元一体的能源共同体,使各国共享能源繁荣发展。

三是多边主义捍卫能源公平。上合精神与77国集团(Group of 77)及不结盟运动精神一脉相承,追求独立自主、互信互助,不卷入任何冷战与集团政治,这是其吸引力、影响力和软实力提升、朋友圈扩大的主要原因。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齐心协力完善全球能源治理,才能推动国际能源秩序更加公正合理。

上合组织能源合作的最大价值是挽救能源全球化,弥合地缘分歧所致的能源分化割裂,平衡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与能源脱钩、长臂管辖制裁等压力,构建能源命运共同体,为全球能源治理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