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山:戈尔巴乔夫留下的“政治遗产”
来源:台湾美丽岛电子报
作者:赵春山
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于8月30日病逝,享年91岁。终其一生,毁誉参半,有人说他是“扭转20世纪方向的人”;西方世界奉他为“可以打交道的共党改革者”;但更多的俄国人视他为“苏联的掘墓人”。根据“俄罗斯舆论研究中心”去年底所做的一份民调,有20%的受访俄国民众认为,戈尔巴乔夫是前苏联时代“最可恨的人”,远远超过名列第二的大独裁者斯大林(J.V.Stalin)。
俄罗斯总统普京对戈尔巴乔夫去世,表达“最深切的哀悼”;但他在不久前还声称,苏联解体是“本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苏联的终结,代表一个耻辱和失败的时刻,普京入侵乌克兰的行动,被形容是为了“消除那种耻辱和挫折感”。
戈尔巴乔夫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他之前,苏共领袖勃列日涅夫(L. I. Brezhnev)长达18年的统治,已为苏联的解体敲响了丧钟。1983年初,“美国新闻总署”曾邀请著名的俄国问题专家举行学术会议,与会学者列举当时苏联国内已出现的难题包括:生活水准停滞不前、社会向上层流动机会减少、人口趋势不利、酗酒,公民士气低落和民族问题等。
勃列日涅夫去世后,苏联先后经过了安德罗波夫(Yuri Andropov)和契尔年科(Konstantin Chernenko)两位领导人,他们短暂的过渡统治,无法改变国家败亡的命运。戈尔巴乔夫临危受命,力图以改革来挽救苏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由三个理念贯穿而成,即“重建”(perestroika)、“民主化”(demokratizatsiia)和“公开”(glasnost)。
戈尔巴乔夫把“重建”视为“由上而下的革命”,是要改变苏联的政经结构,使其有效地执行他的改革计划;但戈尔巴乔夫没有削弱共党和政府权力的打算,也没有放弃走社会主义的道路。
“民主化”的目的是动员群众的能力,来进行“重建”。戈尔巴乔夫认为:“民主并非秩序的对立,民主是一较高程度的秩序,它不是基于盲目服从和盲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而是基于人们全面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
戈尔巴乔夫所说的“公开”,包括意见的讨论、讯息的自由流通,以及党政决策过程的透明化等。戈尔巴乔夫鼓励运用调查和民意测验方式,以及透过社会学的研究,来了解民众的态度和行为。因此,戈尔巴乔夫是苏联历史上,第一个善用传播科技来制造形象的领导人物。
戈尔巴乔夫从改革疲弱不堪的经济着手。他强调国家安全应突出经济观念,而非把安全建立在厐大的军备之上。因此,戈尔巴乔夫削减苏联军力,自阿富汗撤军,以及从东欧撤出大部分的战术核武。
经济改革是要完成加速成长的战略目标。为此,戈尔巴乔夫提出一套包括经济结构、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法在内的“政策混合体”(policy mix)。但到了1989年1月,根据《真理报》(Pravda)透露,苏联的经济改革未能全力施为,国民经济未达应有的发展速度,若干重要指标未达预期数字。
如同过去许多共党国家实施经济改革的经验,戈尔巴乔夫面对的主要障碍还是政治问题。那些安于现状的党政官僚,担心改革会使他们失去既得利益;而觊觎最高权力的苏共高层人士,则企图利用改革期间发生的阵痛和社会失控,挑战戈巴契夫的权位。
在政治改革方面,戈尔巴乔夫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普选和总统直接民选制度,这是苏联历史上的创举。最重要的是,他提出多党制的观念,认为苏共应放弃宪法保障的垄断权力,应透过民主化的过程,经由和其他政治力量的公平竞争,来争取执政的地位。因此,戈尔巴乔夫被视为“自废武功”,造成苏联政治社会的混乱。
著名俄国历史学者雷沙诺夫斯基(Nicholas V. Riasanovsky)曾说:“整部俄国历史都是被右派保守分子和左派急进人士之间的斗争所左右,中间温和力量始终无力影响事件的基本过程。”据说戈尔巴乔夫曾以帝俄时期的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和亚历山大二世(Alexander II)作为他改革的典范;但反对彼得大帝的是保守的斯拉夫主义者;亚历山大二世则被一名年轻激进分子暗毁。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最大障碍,就是无法集结足够的中间温和力量。
戈尔巴乔夫在外交上的表现,如与内政比较,算得上可圈可点。戈尔巴乔夫对外政策的理念,来自于他的“新思维”,即强调苏联与外在世界的联系,以及建立相互依存的关系。其具体成就包括:他与美国达成的一些战略武器管制协议,阻止了军备竞赛的危险性发展;他到西欧和美国访问,直接向当地领袖传达了苏联寻求和解的讯息;他对中国大陆采取的妥协姿态,使双方关系正常化的脚步大大向前迈进;他对东欧自主化和改革运动的容忍,掀起了1989年东欧的民主化浪潮;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形象显著改善;苏联增强与国际体系的互赖关系,扩大了她在国际组织的活动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前总统李登辉执政时期,对苏联的民主化过程,以及随后的“苏东剧变”非常重视,曾要求属下研究人员熟读戈尔巴乔夫的著作,并下令组团前往俄罗斯和东欧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戈尔巴乔夫于1994年3月访台时,曾前往总统府拜会李总统,双方针对民主改革问题广泛交换意见。
戈尔巴乔夫终结“冷战”有功,并因此获得1990年诺贝尔和平奖。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国际社会又出现“新冷战”的说词。在中美战略竞争之外,普京也想借侵乌战争,恢复昔日苏联的强权地位。历史是一面镜子,不知人类要累积多少悲剧,才会记取痛苦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