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睦泽:为X病毒预想方舱式隔离设施
狮城脉搏
冠病疫情没离开,猴痘病例又出现,让笔者想起一些专家提及,在将来可能出现具超级传播力和病重率高的X病毒。即便出现的概率很底,却可能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鉴于冠病暴发初期,疫苗还没问世,最有效保护民众健康的办法就是金律“早发现,早隔离”。所以应对任何突发性传染病,实行阻断措施,切断隐形传播链,是最有效办法。
首先就是进行筛查,一旦发现,就即刻把病患和亲密接触者隔离。足够数量和空间的隔离设施,因此就成为对抗新型病毒重要一环,如能确保在第一时间迅速提供此类设施,就能更有效遏制病毒蔓延,为医疗人员和疫苗研发,争取宝贵时间。
笔者建议有关官方秉承未雨绸缪精神,先为这可预见的灾难做好准备。两年前政府选择采用现有设施,解决隔离设施不足的难题,但如果疫情暴发时一些大型场地如博览中心正在使用,可能暂时腾不出足够空间承担方舱医院的功能。建议官方设立项目小组,来研究和草拟一个可迅速扩大医疗和隔离设施的供应与提升收置病患能力的应急预案。笔者提议,预案内容可包括场址的选择、场地面积、病床数量、场地的规划、建筑成本的初略估算等。
作为土木工程师,笔者偏重于考虑工程方面的事项。笔者建议参考中国武汉市搭建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和近期在香港竹蒿湾隔离中心所搭设的箱式板房。本地实行多年的模块化建筑,就包含搭设箱式板房这一类方法和技术。新加坡建设局(BCA)早在2002年,就出台建筑可建造性的规范(Code of Practice on Buildability),设立评分制度,列出不同建筑方案所能获得的可建造系数。笼统地说,这系数乘以施工面积,所得就是可建造性比分。在这评分标准下,施工效率的高低就决定方案所能获得分数的多寡。最终获得的总分必须在所设定的范围内,方能得到官方批准进行作业。这政策旨在鼓励建筑承包商,尽量使用可在工厂生产的预制混凝土或钢结构构件,减少在工地实际进行的施工作业,以及建筑业对外来劳工的依赖。
箱式板房的骨架是钢结构建筑体系的一种,由建筑型钢以热轧成型的角钢、槽钢、工字钢、H型钢和钢管等构件构成承重结构的建筑。构件和其他建筑配件可以从工厂运输到工地,并快速组装和连接,大大节约施工时间。经过多年实践,本地各建筑承包商已累积不少经验,施工技术趋于成熟。本地也有几家较有规模的建筑型钢供应商,所以在供应方面应该不成问题。新加坡也有一定数量的预制混凝土构件供应商,在技术和建材方面,相关建筑公司都有能力胜任。必须注意的是,施工时所产生的噪音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但因工程必须争分夺秒,所以选址方面须考虑到这一点。笔者建议尽量把隔离设施设定在离住宅区更远的位置。
这当然只是预案应该考虑各种情境和应对措施的一部分。回顾疫情初期,因对病毒不了解而引起社会一定的恐慌,幸好政府果断出台阻断措施,加上隔离设施,才在还没有疫苗时,阶段性地把病毒传播控制下来。如果未来面对超级病毒掀起的严重疫情,相信我们能吸取教训,在疫情初期以利用并完善非药物的手段,有效降低患病概率,减缓医院承受的压力,让医疗系统正常运作。
作者是本地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