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蓝云舟:激辩与客套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7-03 07:55

愚人之渡

东方社会崇尚谦逊,待人处事要虚怀若谷、有容乃大。对于他人的批评,即使对方说得不对,也不一定反驳,因为这会伤了和气。相比之下,西方社会提倡敢于思辨,提问越是尖锐,就越接近把真理辩得分明。

哲学和文化上的不同,形成了对人际沟通性质的认知差异。在上个月召开的香格里拉对话上,国防部长黄永宏医生便对在不同国度进行的对话风格大致进行了比较。

当时有中方代表质疑香格里拉对话是不是为美国和盟友服务。黄永宏过后在接受媒体访问时,就这一课题进一步阐述,一方面表示会认真看待提问者的反馈,另一方面也说,比起欧美地区举办的论坛,香会的激辩程度已经相对平和。他再以自己出席中国香山论坛的经历说,论坛的安排非常有组织,但也让他感觉“有些话没说出口,或只是说客气话”。

同样是面对分歧,东方社会偏好的处理方式是点到为止,不撕破脸。但这容易产生太多解读,甚至是误读的空间,考验发送和接收双方的理解能力和智慧,也讲究某种默契。然而,在跨文化交流中,这样的默契往往更难形成,也因此较直接、有效率的做法,是打开天窗说亮话。这意味着任何的矛盾和指责都会被放大。要怎么应对不留情面的挑战,就得看回应的一方能否娴熟处理。

李显龙总理上周在卢旺达进行双边访问,在与卢旺达总统卡加梅召开的联席记者会上,当地记者对这两名领导人如何看待和处理外界的批评感兴趣。新加坡在贩毒等罪行和一系列破坏社会凝聚力行为上所奉行的严刑峻法,常被西方人权组织贴上负面标签;有意效仿新加坡高效良治模式,实现经济发展的卢旺达,也因为卡加梅强人政治作风而被批为不民主。

面对批评,人类下意识的应对模式是反驳和自我辩护,因为人作为社会动物,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但过于自我辩护,显得心胸狭隘、思想不够开明;反之,如果为了求全而一味让步或附和对方,不但让自己裹足不前,还会显得没有主见和原则。

要如何在这两种情况之间找到平衡?李总理提出,应该先聆听对方的观点,如果有自己可以改进的地方,就应听取;在看法和价值观不一致时,应带尊重地表示不同意,并阐述己方观点。

内政部长兼律政部长尚穆根近期在阐述新加坡在抗击毒品上的严厉措施时,很好地示范了如何无须过于自我辩护,也能从容地回应尖锐的指责。他在英国广播公司的访谈中,就马来西亚籍运毒死囚纳加恩德兰(Nagaenthran)一案说,采取严厉决策的考量在于保护众多新加坡人,许多人只关注一个人被正法,其实还有数以千计的人命可能正在受贩毒祸害。

清晰、详尽地阐述己见,和顾全对方的出发点,两者未必相互排斥。能不能让对方接受,或在最低程度上理解己方的观点,不见得须要剑拔弩张,而更多在于自己能否展现出足够的同理心、尊重和全局观。但若要创造开明、理性的沟通氛围,这些要素不应只限于回应批评的一方,提出批评的一方在发表看法时,也应以求知、有建设作用和充分考虑对方的立场为前提。

(作者是《联合早报》高级记者 yznam@sph.com. sg)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