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吕志翔:北约新战略对台效应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7-02 16:10

来源:台湾中时新闻网

作者:吕志翔

曾被法国总统马克龙形容为“脑死”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威胁之下展现了空前的韧性与团结,刚落幕的领袖峰会通过“2022战略概念”,勾勒未来政治及军事使命;扫除瑞典与芬兰加入的最后障碍,NATO进一步东扩;首度邀日本、澳洲、韩国及新西兰与会,建构印度太平洋与欧洲大西洋的连结。面对表面丰硕的外交成果,美国拜登总统踌躇自满地说,“这是一次历史性的NATO峰会”,“美国领导世界处于空前有利的地位”。

虽然俄国是“对联盟安全最重大与直接的威胁”,NATO峰会充分反映出拜登的终极目标在建构跨越欧亚、太平洋及大西洋的反中联盟网路,只是拜登同时挑战俄罗斯及中国两大战线,是高风险政治操作,欧洲国家有所迟疑。NATO首度在战略概念中纳入中国,将中国的胁迫性政策定位为“对欧洲大西洋安全的系统性挑战”,这是NATO的共识,却也是现实政治妥协的结果。

NATO会员国试图掌握相互牵制的复杂关系,小心翼翼避免过于煽动、挑衅的用词,如法国与西班牙等坚持称中国为“挑战”而非“威胁”;至于“系统性”一词,欧盟2019年的“战略展望”就视中国为“系统性对手”,NATO延续使用“系统性挑战”,比起美国动辄形容中国为“最严重的威胁与挑战”要温和得多;另外,NATO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强调“中国不是敌人”,也是为双方关系保留空间。

拜登政府在国际场域擅打“台湾牌”,透过多边或双边会谈强调台海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大陆的压力,但NATO未来十年的战略蓝图中并未触及最敏感的台湾问题,只是由斯托尔滕贝格口述,“大陆政府大幅增强其军事力量,包括核武器,霸凌邻国,威胁台湾”。

这些细腻、微妙的外交动作及文字透露了欧洲国家仍希望保持相当程度的战略、外交“自主权”,其中最关键因素在于,对欧洲国家而言,由于地理因素、领导人性格、威胁的型态与强度等因素,中国大陆与俄罗斯的威胁本质有很大的差异性,以及美国、欧洲与中国关系涉及的国家利益也有区隔,最终仍是回归现实地缘政治的国家利益及实力的考量。

在NATO峰会,美国更率先承诺进行数十年来最大的军事扩张,在欧洲维持10万名驻军,在波兰设立永久性前进指挥所、在罗马尼亚轮调部署战斗旅,驻防在西班牙罗塔海军基地的驱逐舰由4艘增加为6艘,派遣两个F-35中队进驻英国等等,而北约的快速反应部队也将从目前的4万名扩编为30万。

面对俄罗斯的军事侵略,美国加强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及NATO军力自然赢得喝采,但相形之下,拜登政府喊得震天价响的“转向亚洲”、“印太战略”仍停留在纸上谈兵,缺乏具体行动,加深了“重欧轻亚”的刻板印象,无论对于印太地区的盟邦、伙伴、甚至对手发出的是矛盾、困惑的讯息。

以台湾为例,自2019年以来,美国历届政府批准170亿美元对台军售,但未交付项目高达142亿美元,美国最近扩大对乌克兰军援及欧洲军力部署,必然排挤到对台军售及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军事态势。台湾外交部以“乐见北约展现全球视野”回应NATO的新版战略概念,显示民进党政府似乎仍无法看清此事对台湾的效应。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