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港媒:台湾迈向共存之路 防疫乱象令人侧目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5-07 10:07

来源:香港《明报》社评

台湾的冠病疫情持续升温,昨日新增本土确诊个案36168例,新增死亡个案10例,累计确诊病例已近27万,死亡个案近900宗,预估高峰时的每日新增确诊或达10万例。由于台湾PCR(核酸)检测能力不足,市面上快筛(快速抗原测试)试剂又严重缺货,实际的确诊数字已难準确估算。官方既怕封控影响经济,未采取任何限制社交距离措施,连食肆堂食都无限制;又担心疫情一发不可收拾,会导致医疗系统崩溃,于是采取“软共存”(或称“类共存”)路线。台湾卫福部长、防疫指挥官陈时中宣称,现在是逐渐要走向跟病毒共存,这是一条中间的路。但配套的不足,以及政策的弊端,令当地防疫出现种种乱象,受苦遭殃的还是民众。

确诊病例数迭创新高 急症室爆满惨剧频传

根据官方数字,台湾新增确诊病例从4月14日不足千例,到4月28日突破万例,用时约两周,到5月3日突破2万例,只用了约5天时间,到前日突破3万例,只是两日。卫福部推估,到下周三(11日),单日确诊案例或在5.4万至10.2万之间。医生出身的台北市长柯文哲曾断言,台湾确诊数已不準确,“进入黑暗时期”。

不仅确诊病例连破纪录,中重症及死亡病例也快速增加,近日一名年仅20多岁无慢性病史的女患者,虽已打了3剂疫苗,却因冠病败血性休克合併多重器官衰竭,从发病到死亡仅6天;由于医院急症室爆满,新北市一名6个月大男婴发烧到全身发抖,送院后拖延一小时才获救治,父母眼睁睁看着小儿断气;一名80岁老妇,因腹痛连去3间医院,都因人多无法就诊,结果惨死家中……类似惨剧不时传出,令民众质疑官方,疫情已爆发两年多,准备应对还是如此不堪。

早在一个月前,蔡英文就在社交媒体宣布,台湾的防疫策略会以“减灾”为目标,既非全面“清零”,也不是“与病毒共存”,而是有效的疫情控管。有台大医学专家解读称,这个策略就是“类共存”,亦即在“清零”和“共存”的一个中间地带。这个中间地带的时间不会太短,过程也不会轻松,“台湾现在是忍受低限度的传染,不忍受会冲垮医疗系统的确诊数”。到近日,陈时中更公开表示,“染疫到一段时间就会走上共存之路,台湾也正在往这条路走。”

事实上,台湾已宣布,从下周一(9日)起,入境居家检疫期由10天缩减至7天。由于台湾每日核酸检测只有约20万左右的能力,甚至不如香港的每日30万。被迫将原来确诊须核酸阳性作準,放宽到快测(抗原)阳性作准。同时,撤销原来对轻症或无症状感染者居家隔离的“电子围篱”,变成7天的“自我居隔”,有人形容台湾官方的防疫态度和措施已形同弃守,走上“共存”之路,因此预料,台湾的确诊病例高峰或在本月中下旬出现。美国疾控中心(CDC)本周已将台湾的风险等级,由第一级“低风险”,调升至第二级“中度风险”,不建议民众前往旅游,其风险等级较上海、北京还高。

政府一方面取态“共存”,采认快速抗原检测的阳性结果,但另一方面却未能采购足够的快测包,令市面一剂难求。由于政府对快测包实行实名制购买,变相实施配给制,近期台湾各地药房都出现排队人龙。而采购招标,又爆出一间资本额仅200万元(新台币,下同)小吃店变身的公司,竟可中标采购16亿元快测包的丑闻,怀疑涉官商勾结,利益输送。

快测包不足采购揭丑闻 防疫险令保险业陷困境

官方的“共存”取态,既误导台湾社会轻忽防疫,还引发了当地防疫的种种乱象。一方面是很多公司要求员工上班前做快测,引发快测包的抢购;另一方面不少如医院等机构,因担心影响人手安排,不让僱员擅自做核酸或快测,要求他们做检测前须先知会上司,甚至传出有人手紧缺的警察局,闹出不让警员检测的争议。更离谱的是,台湾一些保险公司,竟将疫情视作商机,推出“防疫险”,称确诊者即可获赔5万元,产品还一度热卖,2300万人口的台湾,竟卖了700万单。在官方宣布快测阳性即确诊之后,确诊个案或大升,金融监管委员会预料,保险业将面临冲击。

世卫组织(WHO)的最新报告显示,全球因冠病疫情的实际死亡人数近1500万,是之前各国官方报告数的3倍。从目前宣布实现“共存”的国家和地区情况看,“共存”之路代价极大,并不易走,这一点,在第五波疫情失去9000多条生命的香港,有最深切体会。虽然台湾的长者疫苗接种率高过香港,截至今年3月,当地65至74岁长者第一剂疫苗接种率为86.6%,第二剂为82.5%,第三剂为64.9%;75岁以上民众第一剂接种率为75.6%,第二剂为69.8%,第三剂为51.4%,但相比新加坡及韩国60岁以上人群接种率高达95%以上,仍有很大差距。台湾能否以较少的人命代价,顺利走上“共存”之路,令人不敢乐观。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