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阳山:影响蒋经国一生的在俄经历
来源:联合新闻网
作者:周阳山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先生与世长辞,享年78岁。34年之后,“蒋经国总统图书馆”在他寓居19年之久的七海园区开馆。这里展示了他朴实无华的居所,也留下他的日记和重要文献。这不仅是他一生辛苦奉献的点点滴滴,同时也是中华民国从战争岁月步入承平与民主的历史轨迹。
1925年6月,年方15的蒋经国离开上海到达北京,在党国元老吴稚晖主持的“海外补习学校”学习俄语,他结识了李大钊,准备到俄罗斯接受革命的洗礼。
1925年10月,他从上海搭乘货轮赴海参崴,接着再乘火车经西伯利亚,终于在11月底到达莫斯科中山大学,展开12年波折的俄罗斯岁月。
在中山大学,蒋经国的同学包括日后成为大陆政府领袖的邓小平、乌兰夫、林祖涵、左权等人。他加入苏共和大陆政府的青年团,成为预备党员,但直到十年后才获准入党。
蒋经国透过俄文学习了各国革命史、政治和经济学。他受到犹太裔校长拉狄克的影响,倾心托洛斯基主义,重视工人阶级的革命角色,并反对“一国社会主义”,但也因此遭到当权斯大林派的针对。1927年国民党清党,他在苏联的处境日益艰危。
接下来,他转到列宁格勒的苏联军事情报局特种学校就读,后来又到托尔马乔夫军政学院进修。1932年10月,他被派往西伯利亚的一处火车站担任搬运工,第二年又转往阿尔泰边疆区金矿工作,在饥寒交迫中度过了九个月。接着又到乌拉山东麓的叶卡捷琳堡,在乌拉尔重型机器制造厂工作。
这段艰辛的工人岁月,对蒋经国一生影响至深。在台湾横贯公路的建设中,他和荣民一起吃苦耐劳、无私奉献,赢得了民众的拥戴。日后他推动十大建设,并深入民间,体现了平民政治家的风范,正是缘于这段贫寒孤苦的生活经验。
1935年他与白俄罗斯籍的方良女士(俄名瓦赫列娃)结婚,婚后生下长子孝文。两年后带妻儿离开苏联;回国前曾向斯大林辞行,中国驻苏大使蒋廷黻也来饯行。
由于对苏联的初期发展有着刻骨铭心的体认,这对他日后的政治方向和政策选择有重要影响。蒋经国时常走入民间,亲切倾听底层声音,并着手各项改革。他戮力打击贪腐、力倡节约,重视实干政绩,对官僚主义不假辞色,也是缘自当年的俄罗斯经验。尽管促转人士对他批评有加,但在大多老百姓心中,他是最具平民风范的政治领袖。
2004年蒋方良以88岁高龄在台过世,陈水扁总统在褒扬令中称许她“自幼困学勉行,襟怀开朗”,“平居操持勤奋,厉行简约质朴,锋芒尽藏。”中华传统矩范“温良恭俭让”,斯人有之!
这段话,对于当前的许多政治权贵而言,却是鞭辟入里的反讽与警钟。
作者为中国文化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