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杨萌:是时候要求垃圾从源头分类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1-16 07:24
杨萌:是时候要求垃圾从源头分类

若要更进一步,随着回收箱越做越大、回收的东西越来越多,甚至可以考虑在组屋区设立专门的回收站,更集中地回收旧物,而不是在每座组屋都设回收箱。

我家楼下的蓝色回收箱最近变了装,变得容量更大、开口更大,摆放的位置也显著。

可能是为了方便回收车绕圈的关系,回收箱摆在路边,而不是以前那样在电梯口不远处。站在路边一眼望去,这一圈大概10座组屋,就有约10个回收箱在视线范围内,展现了一种对再循环旧物的重视和气派。

回收箱的“生意”很好,经过时都能看到里面装得满满的,但也有不少人继续把一大袋子不知道什么东西留在回收箱外面,或者纸皮箱就这么摆在一旁,要是下雨了,可想而知整袋或者整箱东西就要报废,不能再回收了。

仔细想想,回收箱的“处境”跟本地的再循环事业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热衷环保的人很多,成效却始终不大。

从硬件来说,经过大概20年的不断改进和规划,新加坡的住宅区再循环网络以本国国情来说,已经是近乎完美。外国人见了,应该会很羡慕每座组屋都有这样全国一体化布局的崭新的回收箱和垃圾回收政策。

比如,2019年,政府推出“零垃圾总蓝图”,对电子、包装和食物三种垃圾制定可持续资源法令。当时的目标是到2030年,将送到实马高垃圾填埋场的废弃物减少30%,去年公布的2030年新加坡绿色发展蓝图有新目标,争取在2026年能先减少两成的垃圾量。

从软件来说,大大小小的环保运动从不缺乏,各类触点也不见少。以前有加龙古尼,现在有塑料瓶逆向回收贩卖机,还有每个月勤勤恳恳挨家挨户收集旧物的各类慈善团体。

但是,这都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家庭垃圾的再循环率。

塑料、纸张纸皮和玻璃是回收箱的三大回收品。以塑料来说,2016年还有7%的全国再循环率,到了2020年就只剩4%。纸张和纸皮在2016年还有51%的再循环率,到了2020年减少到4 4%。至于玻璃,这个比率在这些年从20%减少到14%。

再循环率下降一部分是因为疫情期间回收工作暂停,而且旧货的价格也不时受到市场行情和进口国管制政策的左右。另外,除了回收,从源头减少塑料的使用也十分关键。

另一套问题是,再循环物品受到污染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出于防火的考量,回收箱无法摆在组屋底层,只能摆在露天的地方,这就意味着留在回收箱外的物品只要淋了雨、弄湿了,就不能再循环。

回收箱里,多达四成的物品因被其他不可回收的垃圾、厨余和液体弄脏而无法再循环。常见的垃圾包括纸巾、泡沫塑料餐盒和油腻腻的披萨盒。

提高公众意识肯定是当中很重要的环节,回收箱上的文字“不收食品饮料”再明确不过。但是,要做得更彻底,为什么不趁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干脆着手要求居民开始为家庭垃圾分类,减少污染概率?

在日本,回收塑料瓶时,把包装纸撕掉,再把瓶盖和瓶子分开回收已经是生活日常,但相信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养成的习惯。在新加坡,国家环境局已经展开试点,一些地点的回收箱要求居民将玻璃、纸张、金属和塑料分类丢弃。

若要更进一步,随着回收箱越做越大、回收的东西越来越多,甚至可以考虑在组屋区设立专门的回收站,更集中地回收旧物,而不是在每座组屋都设回收箱。

集中收集的好处是达到规模性和标准化作业,可安排专人确保居民送来的旧物正确分类。这样还能简化回收网络,减少回收车穿梭的趟次,节省物流成本。

冠病疫情以来,人们在家的时间久了,网购多了,自然会产生更多家用垃圾;很多生活习惯,包括对卫生和环保的重视,也有了更持久的改变。除了推广归还托盘行动、减少对一次性餐具的依赖,也是时候要求人们从源头把垃圾分类。

(作者是《联合早报》本地新闻主任)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