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加税阴影下的通胀担忧
由于近期通货膨胀日益明显,政府又一再表示调高消费税势在必行,代议士于是纷纷在国会反映社会对此的焦虑感,国人生活费压力增加的课题,成为舆论焦点。加税永远是个争议性巨大的问题,无论理由如何充分,情绪反弹总难避免。特别在冠病疫情这个非常时期,加税的实际和心理影响可能更为广泛复杂。尽管没有万全之策,缓解通胀对民生的冲击无疑是当务之急;而吊诡之处在于,加税及配套措施或许还是答案之一。
当下的通货膨胀是个世界性现象。美国最新的数据显示,去年11月的通胀率创下39年来的纪录。美联储此前也表明,通胀并非短期现象;市场对于美联储提高利率的预期因而不断增大。一般认为,持续两年的冠病疫情是这轮通胀的罪魁祸首。由于各国疫情反复,经济恢复程度不一,加上美中大国博弈,打击了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此外,由美联储带头的各国央行印钞票来刺激疲弱需求的做法,都助长了百物涨价。
本地通胀则还有自身的因素,例如人力市场供需失衡,员工短缺,推高了工资增幅,给商品和服务价格带来上升压力。虽然官方数据显示,影响面更广的核心通胀率,低于整体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可是一般人仍然觉得衣食住行的成本还是都增加了,低收入家庭的感受尤其强烈。所以,消费税调高的消息,自然引发巨大的关注和不安。
从全局和长期的视角出发,提高消费税自有其合理性及必然性。首先,财政支出增长已然是个大趋势。冠病疫情期间,政府得不断增加拨款来维系经济动力和保障民生。中期而言,人口老龄化意味着公共医疗及相关福利开支得相应提高。此外,更新基础设施的步伐如组屋、新地铁线等,都需要庞大的资金。对比其他税种,消费税在实际财政收入、保持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具备优势;若加上缓解冲击的配套措施,甚至还更为公平。
其次,提高消费税来维持收支平衡,不但能确保财政的稳健,更有利于为国人的财富保值。美国去年的通胀率之所以创纪录,一大原因就是债台高筑的政府继续举债支付福利政策,以及大量印钞票。换言之,美国通胀扩散到全球的实际结果,其实就是美元的贬值。新元之所以汇率稳定,靠的正是政府的财政纪律以及有充足外汇储备的保障。稳定的新元汇率,代表了国人以新元计价的资产,不会因为贬值压力而缩水。
第三,尽管调高消费税在短期内对通胀会火上浇油,但也会起到抑制需求而间接稳定价格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政府对有需要家庭和企业的各种援助配套,其实是一种促进社会公平的财政转移。政府已宣布会推出总值60亿元的定心与援助配套,对多数新加坡人而言,这会把消费税上调的影响推迟五年,对低收入者来说则推迟10年。如此一来,普遍被视为累退税种的消费税有了“累进”的性质,在落实配套后反而产生劫富济贫的效果。
通货膨胀是经济周期现象,一旦总体供需趋于平衡,涨价势头自然得到缓解。可是财政健康对于缺乏天然资源的新加坡,却是攸关国家荣辱存亡的关键。同时,用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来应对经济挑战的原则,更着眼于保护国人的资产和财富不贬值。新元币值坚挺,靠的正是庞大外汇储备的支撑。没有人喜欢加税,但天下也没有白吃的午餐,不断增加的财政赤字不能光靠净投资回报贡献或举债来填补。国人对生活费上涨的担忧不难理解,可是实际的结果,或许并没有想象中来得可怕。